如何不喜欢一个人(杰克森·麦肯锡)
如何不喜欢一个人(杰克森·麦肯锡)的最新问题 (61)
哈,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这说明你不仅在学习新知识,还在很认真地思考如何正确、客观看待它。我们很多人在刚接触到“毒型人格”、“煤气灯效应”这些概念时,都会有种“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然后就很容易拿着这个“锤子”,看谁都像“钉子”。
要避免这种“过度诊断”,其实就是让我们在感性的情绪和理性的分析之间,加装一个“缓冲器”。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虽然名字叫“幸存者指南”,但绝对对潜在的操控者有非常大的警示作用。
原因其实很简单,你想想看,一本教人如何防盗的书,对小偷来说意味着什么?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解释一下我的看法:
这就像把“魔术的秘密”公之于众
操控者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差”。他们知道用什么样的话术和行为能让你陷入困惑、自我怀疑、恐惧和愧疚,而你却不知道他们到底在玩什么把戏。
作者创建 PsychopathFree.com 这个线上社区的行为,非常直接地说明了,幸存者在疗愈过程中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心理学家的专业建议,更是一种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我没有疯” 的确认感和归属感。
我们可以把这种需求拆解成下面几个特别好理解的点:
1. “我不是疯子” —— 对自身经历的确认 (Validation)
这可以说是最最核心的一点。
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有人一巴掌把我拍醒了。要说立刻需要改进的地方,真的有好几个,而且都挺扎心的,因为发现自己以前真的活得太“糊涂”了。
1. 停止对我的“不”进行长篇大论的解释
我发现自己以前有个巨大的毛病:每次拒绝别人,哪怕是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我都会下意识地找一万个理由,编一个完美的借口,生怕对方不高兴。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核心信息,我认为是:
停止分析那个伤害你的人,把关注点转回自己身上,通过设立边界和自我疗愈,才能真正地从有毒关系中走出来。
通俗一点的解释:
说白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叫《如何不喜欢一个人》,但它真正想教你的,不是去憎恨谁,而是如何停止再“喜欢”(或者说,再执着于)那个不断消耗你的人。
哈喽,关于这本书对不同性别读者的启发,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因为虽然书的核心内容是通用的——教我们识别和离开有毒的关系——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文化和成长经历中的“默认设置”不太一样,所以读起来的感触和“痛点”自然也会有区别。
打个比方,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男人和女人可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照,虽然镜子里的自己都是真实的,但看到的画面和反思的重点会很不一样。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为什么“情感虐待”像温水煮青蛙,身处其中却难以察觉?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很多人在离开一段糟糕的关系后,回头看才惊觉:“天啊,我当初怎么会忍受那些?” 甚至有些朋友在被旁人点醒时,第一反应是否认和抗拒。
嗨,我非常理解你的处境,想要帮助朋友却又担心方式不对,这确实需要一些技巧和温暖。直接说“我觉得你的感情有问题,看下这本书吧”绝对是下下策,很容易引起对方的抵触。
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帮你更柔和、更有效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你的朋友。
核心原则:分享,而非说教
你的目的不是去“纠正”你的朋友,而是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工具,让她/他自己去思考和判断。所以,整个过程应该是分享式的,而不是指导式的。
好的,关于这本书,如果说哪个观点最让我感到震惊,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我的三观,那必须是下面这个:
核心观点:你的“善良”和“同理心”,在某些关系里,恰恰是伤害你最深的毒药。
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里,或者说在普世的价值观里,“善良”、“宽容”、“有同理心”、“凡事多为别人想想”……这些都是绝对的优点,对吧?我们总觉得,只要我足够有耐心,足够理解对方,关系里的问题总能解决。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因为它正好点出了这本书为什么能帮到那么多人的核心原因。
作者的个人经历为这本书增加了什么独特的价值?
想象一下,你生了一种很奇怪的病,浑身难受,但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医生们拿着一堆理论和数据告诉你:“你没病,可能是你想多了。” 你是不是会感觉很无助,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
这时候,有个人走过来说:“嘿,你说的那些感觉我全都有过。
哈喽,你提的这个问题真的太好了,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我完全同意,我们身边的很多“老话儿”、“流行观念”,确实在不知不觉中为那些操控行为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就像你看完《如何不喜欢一个人》这类书后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就是因为我们之前一直被一些看似“正确”的观念给蒙蔽了。
下面我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
1.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其实,这本书里讲的知识,就像是教我们学会了一套识别人际关系里“有毒”模式的底层逻辑。这套逻辑一旦掌握,你会发现它完全可以平移到恋爱之外的任何关系里,就像有了一副“照妖镜”,能帮你过滤掉很多不必要的内耗。
下面我就用大白话,结合职场、家庭和朋友这几个场景,聊聊怎么把书里的知识用起来。
好的,关于读完《如何不喜欢一个人》后对“善良”和“同理心”的看法,我的感受还挺深的。
读完这本书,您对“善良”和“同理心”的看法有何改变?它们是弱点还是力量?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善良”和“同理心”是毋庸置疑的美德,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越多越好,对谁都应该这样。我甚至会因为自己“不够善良”或者“无法共情”某个人而感到自责。
嘿,朋友,我真的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感觉。
这就像是你在黑暗的森林里被野兽袭击过,好不容易逃了出来,手里紧紧攥着一本《野兽识别手册》。从此以后,你走在任何地方,哪怕是自家的后花园,都会觉得草丛里、树荫下,到处都潜伏着那种野兽。风吹草动,你都会吓一跳。
你现在的状态,就是那个拿着手册,对全世界草木皆兵的幸存者。
嘿,朋友。看到这个问题,我感觉特别亲切,因为这几乎是每个走在疗愈路上的人都会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了解,来聊聊我的看法。
疗愈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吗?
答案非常明确:绝对不是。
如果有人告诉你,疗愈就像爬楼梯,每天都比前一天高一点,那他一定没有真正经历过深刻的疗愈。
一个更贴切的比喻是 “螺旋式上升”。
想象你在一个盘旋向上的楼梯里。
哈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我读过这本书,当初也对这个概念思考了很久。很多人刚接触到“自我关怀”这个词,尤其是在经历了情感创伤之后,很容易把它和“自我放纵”搞混。下面我用大白话,结合书里的意思,给你梳理一下。
书里的“自我关怀”:更像是一位负责任的“内在父母”
在杰克森·麦肯锡的这本书里,“自我关怀”(Self-Care)不是我们平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泡个澡、喝杯奶茶、买个包”那么简单。
你好,看到这个问题,我特别有共鸣。因为无论是走过一段艰难的关系,还是从某些困境中挣扎出来,“写”和“说”这两件事,都像是我黑暗隧道里的两盏灯。它们不是普通的工具,更像是疗愈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下面我用大白话,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聊聊,为什么它们这么重要。
写日记(Journaling):你的私人安全屋和真相记录仪
想象一下,你脑子里有一团乱麻的毛线,各种情绪、回忆、自我怀疑都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
好的,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给你一个拥抱。能意识到之前经历的是情感虐待,并且想要开始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这本身就是走向康复的巨大一步。你已经非常勇敢了。
作为也看过类似书籍(比如你提到的杰克森·麦肯锡的《Psychopath Free》),并且在泥潭里跋涉过的人,我很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你聊聊我的看法。忘掉那些生硬的理论,我们来说点实在的。
嘿,朋友。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这感觉我太熟悉了。失去对自己直觉和判断力的信任,就像在浓雾里开车,不知道该往哪打方向盘,心里慌得很。特别是,你提到了杰克森·麦肯锡,我很懂,这通常意味着你可能经历过一些让你深度自我怀疑的关系或事情。
别担心,这感觉不是永久的。你的直觉没有消失,它只是被一些噪音(比如别人的评价、过去的错误、内心的恐惧)盖住了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