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
经济理论的最新问题 (14)
我个人觉得,这两者压根不是一回事,所以谈不上谁替代谁。它们更像是工具箱里两种不同用途的工具。
你可以这么理解“理性人假设”:它就像是经济学大厦的一块奠基石。早期的经济学家为了能搭建一个理论框架,就得先假设“盖房子的人(也就是我们)是啥样的”。他们就想,咱们简化一下吧,假设每个人都门儿清,知道自己要啥(比如钱越多越好),而且总能做出最利于自己的选择。这就是“理性人”。
金融危机是否是一种“创造性破坏”?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简单来说,金融危机既有“创造性破坏”的特征,但又不能完全划等号。它更像是一个粗暴、失控且充满副作用的“创造性破坏”过程。
我们先用大白话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什么是“创造性破坏”?
这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很酷的词。它的核心思想是:市场经济本身就在不断地“新陈代谢”。
创造: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诞生了。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可以把杰克逊霍尔会议想象成一个“武林大会”。央行行长们就像是各大门派的掌门人,他们有自己代代相传的武功(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加息剑法”、“降息心法”等。而顶尖经济学家们,则像是武学理论家和兵器研发大师,他们不直接下场比武,但他们一直在研究新的武功秘籍和神兵利器。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要把这事儿说明白,咱们得先像讲故事一样,拆成几步来看。
首先,咱们得知道弗里德曼大侠的“武功秘籍”是啥
想象一下,经济世界是个江湖。在弗里德曼之前,江湖上最流行的是凯恩斯的武功,主张“政府要当武林盟主”,经济一不好,政府(盟主)就得赶紧出手,花钱投资、减税,像给虚弱的武林人士灌输内力一样。
哈,聊弗里德曼这个话题,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经济学盲盒”,有的东西让你拍案叫绝,有的则让你直摇头。他是个狠角色,敢想敢说,影响力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所以他的“预言”自然也是大家最爱讨论的。
作为一个也啃过他几本书的普通人,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梳理一下,哪些被他说中了,哪些又“翻车”了。
哪些预测被证实了,或者说,产生了巨大影响?
弗里德曼就像个摇滚明星,他的几首“主打歌”可以说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曲风...
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把两个不同时代和领域的“弗里德曼”给关联起来了。提问的标签里既有《世界是平的》(作者是 托马斯·弗里德曼),又有“货币主义”和“经济理论”(这通常指的是经济学泰斗 米尔顿·弗里德曼)。
这两个人观点差很多,所以我猜你可能问的是其中一位,或者兼而有之。没关系,这两种情况都很有趣,我分开来聊聊我的看法。
好的,我们来聊聊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的核心观点,看看它在今天这个世界里,哪些地方说对了,哪些地方又有点“水土不服”。
弗里德曼的核心观点,用大白话讲就是:由于互联网、软件和全球化的普及,世界各地的人才和公司,无论大小,都可以在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上竞争。 就像一个足球场突然被铲平了,以前有各种土坡和坑洼(代表地理、信息、资本的障碍),现在大家都在一个平面上踢球,你的地理位置不再是...
没问题,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故事的上下集,都是同一个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写的,讲的也都是全球化这件事,但侧重点和时代背景有了变化。
“凌志车与橄榄树” 与 “世界是平的” 的关系,就像故事的上下集
想象一下,你正在看一部关于全球化的连续剧。
上集:《凌志车与橄榄树》 - 这集主要讲了全球化时代里,人们内心的 “核心矛盾”。
嘿,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里确实把“想象力”放到了一个特别高的位置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乐高积木”的比喻。
想象一下:过去和现在玩乐高
过去(不平坦的世界):想象一下,以前只有少数富裕家庭能买得起一大堆乐高积木。他们能搭出复杂的城堡和飞船,而大多数人可能只有几块零散的积木,能做的很有限。这时候,拥有“资源”(也就是积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好的,没问题。咱们用大白话聊聊这个概念。
什么是“三重汇合”?—— 用大白话聊聊《世界是平的》里的这个核心概念
你好!“三重汇合”这个词听起来挺玄乎的,但其实理解起来不难。它出自一本挺有名的书,叫《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用这个词来解释,为什么我们感觉21世纪初世界变化那么快、竞争那么激烈。
你可以这么想象一下:全球化就像一场巨大的足球比赛。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当年可是火得一塌糊涂,他对“全球化”的定义确实给很多人(包括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托马斯·弗里德曼眼中的“全球化”:不仅仅是麦当劳开遍全球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巨大的操场上,过去这个操场上有很多高低不平的土堆和壕沟,只有那些最强壮、装备最好的人(比如大国家、大公司)才能在上面健步如飞。而现在,一台巨大的推土机把整个操场给铲平了。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在当年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咱们用大白话来聊聊他为什么这么说。
为什么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3.0的核心特征是“个人的力量”?
你可以这么理解,弗里德曼把全球化的历史分成了三个阶段,就像玩一个游戏的三个不同版本,每个版本的“主角”都不一样。
1.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名时都会有同样的疑问。别担心,我来给你解释一下。
“平的”世界:一个关于“公平竞争”的比喻
简单来说,弗里德曼在书名中用的“平的”(Flat),不是指地球的物理形状,而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想象一下,在过去,世界就像一个崎岖不平的山地。
高地:是那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西欧。他们有资本、有技术、有最好的教育资源。
嘿,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很有趣。很多人会把这两个概念搞混,或者觉得它们是完全对立的。其实,它们的关系更像是一个故事的两个不同章节,而不是谁对谁错。
让我用一个大白话的比喻来帮你彻底搞明白。
想象一下开一家唱片店
1. 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实体唱片店的生存之道
想象一下,在20年前,你想在市中心开一家实体唱片店。你的店面空间是有限的,租金还死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