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策略

投资策略的最新问题 (131)

这么说吧,羊群效应就是“跟风”。看见别人排队买什么东西,你也跟着去排,不管自己需不需要,总觉得那么多人买肯定没错。在股市里,就是看见哪个股票大涨,一堆人冲进去,你也跟着冲,生怕错过;或者看见大家都在抛,你也赶紧卖,生怕被套。这背后其实是情绪(贪婪和恐惧)在作祟,而不是理性的判断。 那第一性原理是干嘛的呢?它就是让你别“跟风”,而是自己去弄明白“这东西到底值不值”。
哈喽,聊到Y Combinator(简称YC)这几年的变化,那可真不少。你要是几年前问我,我可能会说它是个标准化的“初创公司训练营”,但现在,它更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庞然大物。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变化: 1. 给钱的方式变了,变得更大方也更“精明”了 以前YC的deal(投资条款)很经典:给12.5万美元,占你公司7%的股份。简单明了,童叟无欺。
这事儿得从巴菲特(或者说“老巴”)的投资理念说起。你把他想象成一个特别精明的地主,他买的不是地,而是“印钞机”公司。可口可乐在他眼里,就是一台顶级印钞机。 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强大的“护城河”:这是老巴最看重的东西。你想象一下,一个城堡,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敌人就很难攻进来。可口可乐的护城河就是它的品牌。这个牌子几乎是全世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不只是一瓶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其实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到现在也没过时,反而很多人还在学。 他核心就几点: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要选那些业务简单、赚钱稳定、管理层靠谱的企业;价格合适了再买,别追高;买了就拿着,别天天折腾。 现在市场是变化快,一会儿AI一会儿新能源,但你看那些真正能长期赚钱的人,还是在买类似消费、金融、能源这些传统行业的大公司,很多就是巴菲特买的那些。 而且他一直强调“不懂的别碰”。
好的,关于NISA账户里定期投资和一次性投资的区别,我来给你梳理一下,尽量说得通俗易懂。 你可以把这两种方式想象成去超市买苹果。 定期投资 (つみたて投資) - 分批买,心态稳 这是什么? 就像你决定每个月1号都去超市花1000日元买苹果,不管那时候苹果是贵还是便宜。 贵的时候 (比如一个200日元): 你买了5个。 便宜的时候 (比如一个100日元): 你买了10个。
好的,没问题!咱们用大白话聊聊这个叫“收益聚合器”的东西。 收益聚合器(Yield Aggregator)是什么?一个给普通人的大白话解释 嘿,朋友!看到你对收益聚合器感兴趣,这玩意儿刚出来的时候我也研究了好一阵子。别被那些高大上的名字吓到,其实它的核心思想特别简单。 一句话概括:收益聚合器就是一个“全自动的理财机器人”,你把钱给它,它就自动帮你找到全网利息最高的地方去存钱(挖矿),而且还会帮你...
当然有风险,而且风险还不小。 Naval 的理念非常吸引人,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渴望在传统路径之外找到机会的普通人来说。它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图景:只要你有头脑、有胆识,就可以绕过传统的“守门人”(比如大银行、大机构),直接参与到最前沿的价值创造中。 但这套理念,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我们来聊聊它的另一面,也就是那些实实在在的风险。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如果你听过纳瓦尔的播客或者看过他的语录,你会发现他是个喜欢化繁为简、直击本质的人。在“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这个经典争论上,他的看法也同样如此。 长话短说,在纳瓦尔看来,“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的争论其实有点像在问:“一辆好车,是轮子重要还是发动机重要?”——这俩根本就不是对立的,而是评价一辆好车不可分割的部分。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很多人觉得财富是靠“聪明”、“运气”或者“胆子大”赚来的,这些因素确实有用,但如果把时间拉长看,你会发现那些真正建立起长期、稳定财富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底层特质,那就是——耐心。 财富和耐心,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下面几个层面来理解。 1. 耐心让“复利”这个魔法发生 你肯定听过“复利”,爱因斯坦都说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说白了,就是“钱生钱”。
好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很多刚接触投资的朋友都会有这个疑问。咱们别搞得太复杂,我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为什么像纳瓦尔、巴菲特这些聪明人都推荐指数基金。 为什么说“买指数基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最佳方案”? 你可以把投资想象成去一家巨大的海鲜自助餐厅吃饭。 选个股(主动投资):就像你自己跑到后厨,面对成百上千种食材,想亲自挑选几样最新鲜、最美味的来做一顿大餐。
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简直就是投资界的“避坑圣经”。如果没读过,很多人真的会像没头苍蝇一样,掉进各种我们曾经都掉过的坑里。 作为一个也踩过不少坑的老股民,我来给你梳理一下,不读这本书,最容易犯的几个经典错误: 错误一:把“投机”当成“投资”,追涨杀跌 这是最最最常见的一个错误! 什么样是投机? 听说某个股票最近很火,或者有个“内部消息”说它要涨,你就赶紧冲进...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 简单直接地说,格雷厄姆并不强调宏观经济分析。甚至可以说,他对此持一种相当谨慎甚至是否定的态度。 你可以这么理解,格雷厄姆的整套投资哲学,就像是教你如何在一个菜市场里买到物美价廉的好菜,而不是教你去预测整个菜市场的未来是繁荣还是萧条。 下面我用几个点来帮你更好地理解为什么: 1. 他的核心是“自下而上”(Bottom-Up) 格雷厄姆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投资者。
嘿,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很有意思。就像问“如果李白活在今天,他会用键盘写诗还是用语音输入?”一样,我们只能根据他老人家的核心思想来做个合理的推演。 格雷厄姆,这位被誉为“华尔街教父”的价值投资鼻祖,他的思想影响了巴菲特等一代又一代的投资人。如果他穿越到今天,看到这个由互联网、算法和零利率构成的世界,肯定会惊掉下巴,但定下神来,我相信他会做出一些调整,但他的核心灵魂是不会变的。
朋友,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也是很多价值投资者一直在思考和争论的话题。我的看法是:格雷厄姆投资思想的“灵魂”是永恒的,适用于任何时代;但他的具体“招式”则需要根据今天的市场环境进行调整和变通。 让我用大白话给你拆解一下。 一、永不过时的“灵魂”:为什么说他的核心思想是投资的基石? 想象一下,格雷厄姆教给你的是一套“内功心法”,这套心法无论你用什么兵器、对付什么敌人,都是通用的。
哈喽,朋友!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特别实际。很多人读了格雷厄姆的书,觉得他的方法特别棒,但一看到现在这些互联网、科技、生物公司,就懵了——没啥厂房设备,甚至还在亏钱,这“安全边际”要怎么算? 别急,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个事。 首先,咱们得搞明白,啥是“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的原话有点绕,我给你打个比方: 假设你要过一座桥,桥的牌子上写着“限重10吨”。现在你要开一辆5吨重的卡车过去。
好问题!这几乎是每个接触价值投资的人都会问的经典问题。我玩投资有些年头了,这个问题我也琢磨了很久,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长话短说: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其“灵魂”部分(核心思想)依然非常有效,甚至可以说是永恒的。但是,他当年使用的“工具”部分(具体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 咱们把它拆开来聊,就很容易理解了。
老兄,你问到点子上了。这几乎是每个投资者都会遇到的终极问题之一。市场的“过度反应”,说白了就是一群人的情绪(贪婪和恐惧)的集中体现。它时而亢奋得像个疯子,把一堆不值钱的东西捧上天;时而又抑郁得想自杀,把很多好东西当垃圾一样扔掉。 想在这种市场里活下来并且活得好,光靠看K线图、听小道消息是没用的。你得有点自己的“主心骨”。
好的,朋友,咱们来聊聊这个特实在的话题——投资里怎么管住自己,别跟着大伙儿一起“疯”。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像咱们去一个陌生地方吃饭,看到一家店门口排着长队,另一家冷冷清清,是不是下意识就想去排队那家?万一那家不好吃,你会安慰自己:“嗨,不赖我,那么多人都在排队呢!” 投资里的从众心理,就是这么回事。涨的时候怕“踏空”,跌的时候怕“被套牢”,于是别人的操作就成了你的“定心丸”。
好的,这个问题问到了价值投资的精髓。格雷厄姆反对根据市场预测来投资,这几乎是他整个投资哲学的基石。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解释清楚。 格雷厄姆为什么不让我们“猜大盘”? 想象一下,你是个很会挑水果的行家。你知道什么样的西瓜甜,什么样的苹果脆,而且你很清楚这些水果大概值多少钱。 格雷厄姆的投资思想,就像是让你去做一个“挑水果的行家”,而不是一个“猜水果价格的算命先生”。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在格雷厄姆的投资世界里,可转换债券就像是他工具箱里的一件瑞士军刀,非常巧妙。 要理解它,你不用想得太复杂。 先打个比方:一张自带房产证的彩票 想象一下,你花1000块钱买了个东西,这个东西有两种形态: 默认形态:它是一张“欠条”(也就是债券),每年给你固定的利息,比如50块。几年后,你可以凭这张欠条换回你的1000块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