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热门问题 (17)
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作为天天跟各种APP打交道的人,我太有感触了。一个APP刚开始用着特别清爽,后来功能越加越多,变得跟个“八爪鱼”一样,想找个常用功能都得翻半天,还特别占手机内存。
对于像LINE雅虎(LY公司)这样本身就是个“巨无霸”的生态系统,想保持简洁和一致性,避免应用臃肿,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解决,我尽量说得通俗点:
1.
这是一个直击要害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技术理想与现实应用之间的核心矛盾。
答案是:是的,复杂性是其普及的最大障碍。但同样是的,它完全可以在不牺牲核心原则的情况下,变得对普通用户极其友好。
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在于一个词:抽象化(Abstraction)。
第一部分:为什么复杂性是最大的障碍?
比特币的复杂性不是表面的,而是深植于其设计哲学的。
当然可以。咱们可以把这事儿想得简单点,就好像一个顶级大厨要给你做一道完美的菜。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什么是“用户体验”?说白了就是你用一个东西时的全部感受,爽不爽,顺不顺,安不安心。
那怎么才能保证你“爽”呢?
想象一下这位大厨(苹果)。
他得亲自挑选最新鲜、最合适的食材(硬件)。 他不能去菜市场随便买,因为别人的食材可能品质不稳定,有的番茄酸,有的甜,做出来的菜味道就不可控了。
这个问题太经典了,几乎每个做技术的人都会在某个阶段反复问自己。
我给你打个比方吧,这就像一个厨师。
你是想当一个“分子料理大师”,还是想当一个“街边小馆的老师傅”?
“技术的酷炫实现”就像是分子料理。你刚学会了液氮、低温慢煮、泡沫技术,你特别兴奋,想把所有菜都做成别人看不懂的样子。你做了一道“低温慢煮48小时澳洲和牛配鱼子酱泡沫”,这道菜技术含量爆表,看起来特别牛,发朋友圈绝对一堆人点赞。
从Google这些看起来很失败的项目里,我们普通人或者想做点事的人能学到的东西其实特别实在,基本可以归结为几点大白话:
技术再牛,也得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
Google Glass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东西刚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哇,太酷了,未来科技!”但冷静下来想一想:我戴上它,到底能干嘛?它解决了我的什么痛点?是看导航方便了一点,还是拍照快了一点?为了这点“方便”,我得花一大笔钱,还得...
哥们,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可以说是每个想做产品的人都得琢磨的坎儿。这俩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坏,就跟开餐厅,你是想做薄利多销的快餐店,还是想做客单价高但精致的私房菜馆一个道理。
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
靠广告赚钱(快餐店模式)
核心逻辑:我提供一个免费的东西(App、网站、工具),吸引海量的人来用。人多了,流量就大了,就像一个热闹的广场。
这得分情况看,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种情况:如果你的产品是个工具,特别是解决特定痛点的工具。
说白了,用户会不会用你的产品,关键在于你的产品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如果你的工具是“独门绝技”,或者比市面上的其他工具好用10倍,那UI丑点真的没那么重要。
你想想很多程序员用的工具、一些科研软件、甚至是政府和银行的内部系统,UI谈不上多好看,但大家还是得用,因为它能完成特定工作。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答案很简单:用户给不给真实反馈,几乎完全取决于你怎么问。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直接问“你觉得我这个产品怎么样?”,你得到的回答大概率就是“挺好的”、“还不错”。
这真不是用户骗你,主要是几个原因:
社交礼貌:没人想当面打击一个满怀期待的人。说“不好”会让他们觉得尴尬,也怕伤害你的感情。说“挺好的”是最安全、最省事的“社交润滑剂”。
老兄,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每个做产品的人都彻夜难眠地想过这事。
答案是:看情况。别嫌这答案敷衍,因为用户原不原谅你,真的不取决于“崩溃”这一件事,而是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去一家新开的馆子吃饭。
第一种情况: 你是第一批客人,试营业。菜上来了,有一道有点咸。你跟老板说了,老板立马给你换,还一个劲儿道歉,最后结账还给你打了个折。
打个比方帮你理清一下,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你是在开一家五金店,还是在开一家餐厅?
如果你的用户是开发者,那你就是在开一家“五金店”。
来你店里的都是“装修师傅”(开发者)。他们买电钻、螺丝刀、水管、电线,不是为了把这些东西摆在家里好看,而是要用它们去盖房子、搞装修(开发软件)。
他们关心什么? 工具好不好用、效率高不高、够不够专业、和他们手头其他的工具能不能配得上。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让很多人兴奋的技术——账户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
我会尽量用大白话把它讲清楚。
什么是账户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
想象一下,你刚进入Web3世界,创建了一个钱包,比如MetaMask。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你拿个小本本,抄下12个单词的“助记词”,并且千叮咛万嘱咐,这东西丢了,你的所有资产就都没了,谁也找不回来。
好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很多人刚接触区块链的时候都会被以太坊高昂的 Gas 费和缓慢的速度劝退。Layer 2 的出现,可以说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让普通人也能玩得起。
我就以一个老用户的身份,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Layer 2网络(如Arbitrum、Optimism)如何提升用户体验?
想象一下,以太坊主网(Layer 1)就像是一个城市里最核心、最重要的一条主干道。
好的,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其实这不光是像LINE雅虎这样的大公司要考虑的事,对所有想把服务做好、做大的企业来说,这都是个核心问题。我就站在一个普通但有点经验的用户的角度,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
让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都能愉快使用,企业要怎么做?
想象一下,我们去一个公共场所,比如一个大商场。如果这个商场只有楼梯,那坐轮椅的人、推婴儿车的父母、甚至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就很难进去。
好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很多做平台产品的人经常纠结的问题。我试着用一个逛超市的例子,来给你解释一下。
头部 vs. 尾部:一场经典的平台策略“拔河赛”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大超市:
“头部”:就是那些摆在入口最显眼位置的商品,比如可口可乐、乐事薯片、当季最火的水果。这些是爆款、热门商品,几乎人人皆知,需求量巨大。
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作为天天和各种APP打交道的老网民,我太有感触了。
我的答案是:会的,而且正在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束手无策,只能被动接受。
这感觉就像你雇了一个特别贴心但又有点“管家婆”性格的私人向导。
为啥说它会扼杀乐趣和惊喜?
打个比方,你本来想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自由行,计划是随便走走逛逛,走到哪算哪,享受那种转角遇到宝藏小店的惊喜。
但算法这个“私人向导”呢,它非常了解你。
好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特别贴近我们现在每天的上网体验。作为一个天天和各种APP打交道的老用户,我来聊聊我的看法。
推荐算法下的长尾消费,是机遇还是陷阱?
简单来说,答案是:是的,推荐算法在挖掘“长尾消费”的同时,有极大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会将用户困在“过滤气泡”或“信息茧房”里。
这听起来有点矛盾,别急,我们把它拆开来看,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碰到。
面对海量选择,我们真的会“选择瘫痪”吗?
答案是:会的,而且非常普遍。
你想想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
逛淘宝/京东:想买个蓝牙耳机,一搜出来几千个结果,从几十块到几千块,各种品牌、各种功能,翻了半天,越看越迷茫,最后干脆关掉App,心想“明天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