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决策
思维与决策的热门问题 (359)
100QA诞生的原因
其实在很多年前(大概7年前)我们就尝试过用机器来创造问答,因为无法规模化用机器生成问答(当时是没有AI的技术),我们当时创造了大概4万个关于红酒的问答,并在Google上获得了每天大概150UV的访问量.
随着大模型的推出,质量越来越好,成本越来越低.我们一直有个想法,在当下是否可以用新的技术重新做一个版本我们曾经的愿景?用机器生成1亿个问答?
机会和挑战
今天的大模型,无论...
嘿,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纳瓦尔的很多思想,其实都是在教我们怎么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而“沉没成本谬误”正是我们普通人最容易踩的坑之一。
如果你去翻阅《纳瓦尔宝典》,或者听他的播客,你会发现他没有用一整个章节去“定义”沉没成本。但他对这个概念的看法,渗透在他关于决策、理性和个人自由的几乎所有言论里。
下面我试着用大白话,结合纳瓦尔的理念,来解释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好的,没问题!咱们用聊天的感觉来把这个有意思的悖论说清楚。
什么是双信封悖论?
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拿给你两个一模一样的信封,并告诉你:
其中一个信封里的钱是另一个的两倍。
你不知道具体是多少钱,但规则就是这样。
现在,你随机选了一个信封,我们叫它信封A。在打开它之前,主持人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你要不要换成另一个信得(信封B)?”
这时候,你可能会想,换不换都一样吧,概率...
好的,朋友!聊到21点,你这算是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觉得21点就是凑到21就赢,但其实桌子上的那些小字——也就是赌场规则——才是真正决定你口袋里钱是多是少的关键。
把赌场优势(House Edge)想象成一场跑步比赛,赌场总是比你先跑几步。而不同的规则,就是决定了赌场是先跑2步,还是先跑5步。我们的目标,就是找那个让它跑得最少的桌子。
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试试用“第一性原理”这个工具,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看看最里面到底是什么。
所谓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不听别人怎么说,也别管“自古以来”的规矩,而是直奔问题的本质,从最基础、最不会错的公理开始往上推导。
好,我们开始。
第一层:我们是谁?我们活在哪?
最根本的公理1: 你,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生命体的底层驱动力都是“生存和发展”。
哈喽,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纳瓦尔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他整个思想体系里的“定海神针”。如果理解了这一点,他说的很多关于财富、人生和幸福的道理,你就都能串起来了。
咱们用大白话聊聊,为啥“避免在错误的事情上努力”这么重要。
一句话总结:方向错了,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
想象一下,你的目标是去北京,但你坐上了一辆开往广州的火车。
哈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感觉很多人学语文都有这个困惑,就是老师说“这里写得好”,但好在哪,又说得云里雾里。用“第一性原理”来想这事儿,其实就是把问题打回原形,问最根本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分三步走,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把“为什么被打动”这个事儿看透。
第一步:拆解,把句子当成“乐高积木”
拿到一个让你心头一震的句子,先别急着赞叹。把它当成一个精密的机器或者一堆乐高积木,拆开看看零件。
哈,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很多人学历史都容易陷进去,感觉像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用“第一性原理”来拆解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玄乎,我用个大白话给你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你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侦探,在调查一个很多年前的案发现场。
“历史事实”就是现场那些最基础、最不容置疑的物证。
死者躺在这里。(这是个事实)
他身上有三处刀伤,法医鉴定是致命伤。(这是个事实)
旁边掉了一把带血的刀,上面有A的指纹。
当然可以。咱们可以把这事儿想得简单点,就好像一个顶级大厨要给你做一道完美的菜。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什么是“用户体验”?说白了就是你用一个东西时的全部感受,爽不爽,顺不顺,安不安心。
那怎么才能保证你“爽”呢?
想象一下这位大厨(苹果)。
他得亲自挑选最新鲜、最合适的食材(硬件)。 他不能去菜市场随便买,因为别人的食材可能品质不稳定,有的番茄酸,有的甜,做出来的菜味道就不可控了。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
想象一下在iPhone出来之前,我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机?诺基亚、黑莓这些,屏幕下面总有一大堆密密麻麻的物理按键。当时所有手机厂商,包括用户,都觉得手机就该是这个样子的。想做得更好?那就是把键盘手感做得更舒服、按键功能更强大。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就像以前的人觉得马车要做得更快,就得去找更强壮的马,而不是去想能不能发明汽车。
“第一性原理”这个词听起来很唬人,但说白了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是:忽略当前所有人的做法和“市场价”,只从最基础、最根本的物理事实出发,一步步推导出结论。
咱们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你想吃一盘番茄炒蛋。你可以直接去餐厅点,菜单上写着30块钱一盘。这就是“供应商定价”,是市场给你的价格。
嘿,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特别重要。我试着用个大白话给你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在盖房子。
“事实”就是你脚下那块坚实的地基,是那块硬邦邦的、客观存在的岩石。
它就在那儿,不管你喜不喜欢、相不相信,它都在。你可以找工程师来钻孔、检测,能测出它的承重能力、密度、成分。这些数据是客观的,换谁来测,结果都基本一样。这就是事实——它可以被反复验证,有确凿的证据支撑,不以你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它俩不是一回事,但又有那么点关系。
你可以这么想:
热力学第一定律,说白了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一个宇宙的基本规则:能量不能凭空变出来,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换个“马甲”,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比如,你烧开水,是把电能(或燃气化学能)变成了水的内能(热能);你手机充电,是把电能变成了电池里的化学能。
嘿,聊到自动驾驶,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你可以把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想象成一个“机器人司机”,它和我们人类开车一样,也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然后“动脑子”想好怎么开,最后再“动手脚”去操作车。
这三个过程,就对应着AI的感知、决策和控制三大模块。它们三者是一个紧密配合的团队。
1.
哈,这个问题可是个经典的“脑筋急转弯”,它完美地展示了我们的直觉在概率面前是多么不靠谱。别担心,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明白。
这个悖论的核心在于,你得到的信息的描述方式会直接改变最终的概率结果。
我们先从最基础的开始。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不考虑其他因素,性别组合有以下4种,而且每种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都是1/4):
男 - 男 (老大是男孩,老二是男孩)
男 - 女 (老大是男孩,老二是女孩)
女...
嘿,你好!很高兴能跟你聊聊纳瓦尔的这个观点。这句“选择长期的人,玩长期的游戏”(Pick long-term people, and play long-term games)可以说是他思想里的一个精髓,听起来有点玄,但说白了其实非常接地气。
咱们把它拆开来看,就很容易理解了。
首先,什么是“玩长期的游戏”?
想象一下,你生活中做的任何事,无论是工作、投资、学习还是人际关系,都可以看作一个“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