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孵化器
创业孵化器的最新问题 (20)
想被YC看上,你得明白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他们看的不是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而是几样更本质的东西。
关于“有潜力的初创公司”,他们主要看三点:
一个真实且足够痛的问题 (A Real, Painful Problem):
你是不是在解决一个真实存在、让很多人头疼不已的问题?最好的情况是,你自己就是这个问题的受害者,这叫“为自己挠痒”(scratch your own itch)。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YC看作是一个经验非常老到的天使投资人,他们见过太多成功和失败的创业公司了。基于这些经验,他们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偏好。
首先,YC的“标准答案”是:他们更喜欢有联合创始人的团队,最好是2-3个人。
为什么呢?你想想看,创业这事儿九死一生,压力巨大。
有人商量,有人分担: 一个人扛着,遇到困难你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很容易钻牛角尖或者心态崩溃。
哈喽,聊到Y Combinator(简称YC)这几年的变化,那可真不少。你要是几年前问我,我可能会说它是个标准化的“初创公司训练营”,但现在,它更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庞然大物。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变化:
1. 给钱的方式变了,变得更大方也更“精明”了
以前YC的deal(投资条款)很经典:给12.5万美元,占你公司7%的股份。简单明了,童叟无欺。
简单来说,YC的“办公时间”(Office Hours)就像是给创业者安排的“专家门诊”或者“金牌家教课”。
想象一下,你是个刚学开车的新手,现在要你直接上高速,你肯定心里发毛。而“办公时间”就是让你每周都能和一个经验丰富、开过F1赛车的老司机坐下来聊半小时。
这个“老司机”,就是YC的合伙人。他们自己基本都创办过非常成功的公司,身经百战,见过的坑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这么说吧,进 YC 比进哈佛、斯坦福要难得多。
通常大家说的录取率在 1.5% 到 3% 之间浮动。但这只是个大概数字,每一期都不一样。
给你个更直观的感受:
想象一下,每一期(YC 一年有两期)都有来自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个创业团队提交申请,这个数字可能是一两万,甚至更多。而最后能进入的,也就那么两三百个公司。
所以,这不是简单的“百里挑一”,而是真正的“百里挑一”或者“百里挑二”。
哥们,申请YC这事儿,有点像相亲,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很多人搞砸了,不是因为想法不好,而是犯了一些很基础的错误。我给你捋一捋最常见的几个坑,你千万要躲开:
说不清楚自己是干嘛的。 这是头号杀手。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顶多两句话,让你姥姥都能听明白你公司是做什么的、解决了什么问题,那基本就没戏了。别扯什么“赋能”、“生态”、“闭环”这些虚词。
想象一下,你是个厨师,想开一家全新的“未来汉堡店”。你自己觉得汉堡里加芥末和菠萝是绝配,但顾客真的会买单吗?YC的角色,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美食家兼魔鬼教练,他会逼着你用最快、最省钱的方式搞清楚这个问题。
具体来说,YC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的方法来帮你:
1. 逼你“走出厨房,去跟食客聊天”
这是YC最核心的法则,几乎是所有成功创业公司的起点。
如果你想申请YC,那看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简称PG)的文章是必须做的功课。他的文章非常多,但有几篇是大家公认的“圣经”,不看真的会吃亏。我给你理一下,按重要性排吧:
《做那些无法规模化的事》(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为啥必读: 这篇可以说是YC精神的核心。它告诉你,创业初期别总想着搞一个能服务百万用户的全自动系统。
其实从官方角度看,这两个批次除了时间之外,没有任何区别。YC自己也一直强调,两批的质量、录取标准、能获得的资源都是完全一样的。历史上,冬季批和夏季批都跑出了像Airbnb、Stripe、Dropbox这样的巨头公司,所以不存在哪个批次“更好”或“更强”的说法。
不过,你要是和一些参加过的创始人私下聊,大家会提到一些有意思的“体感”上的小差别:
时间上的不同是核心
冬季批 (Winter Ba...
哥们,想冲YC这事儿,地点真不是最大的坎儿。我身边就有好几拨国外的团队进去了,关键还是看你和你的项目本身够不够硬。我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到你。
申请前: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来打磨
YC投的是人和想法,尤其是“人”。在他们眼里,你和你的团队就是最早期的产品。
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别搞那些虚头巴脑、为了创业而创业的点子。
这么说吧,YC的校友网络,对早期公司来说,价值可能比YC给你的那笔钱本身还要大得多。它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而是实打实的核心资源。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精英版的“朋友圈”,但里面的人都非常乐意互相帮助,而且这种帮助是高效且高质量的。
具体有啥用呢?我给你拆开说几个普通人能立刻明白的场景:
找第一批客户:你的产品做出来了,谁来用?校友们就是最好的第一批“种子用户”。
好的,这事儿我熟。我帮你捋捋YC那帮人是怎么挑团队的,尽量说得通俗点。
整个过程主要就两关:网申材料筛选 和 10分钟光速面试。
第一关:看申请材料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团队提交申请,合伙人看材料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你的申请必须在几分钟内就抓住他们的眼球。他们主要看这几点:
一句话说清你是干嘛的。 这是个硬门槛。如果你自己都解释不清楚,或者用一堆高大上的词来包装,基本就没戏了。
这么说吧,YC给的钱其实只是个“门票”,真正值钱的是门票背后那些东西。
想象一下,你加入了一个全球最顶尖的创业者俱乐部,能得到什么?
一个“无价”的人脉网络: 这是最核心的资源。YC有一个内部的社交网络,里面全是历届的创始人和合伙人。你遇到任何问题,比如“如何搞定第一个大客户?”或者“某个技术难题怎么解决?”,发个帖子,马上就会有经验丰富的人(甚至是某个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来给你建议。
这句话听起来像句大白话,但它几乎是所有成功创业公司的金科玉律,尤其是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说,就像是北极星一样,能让你在迷茫的时候找到方向。
我给你拆解一下,这句格言到底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重要。
1. 核心是让你别“自嗨”
很多创业失败的起点,就是“我有一个绝妙的点子”,而不是“我发现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麻烦”。
创始人很容易爱上自己的想法,觉得自己的产品太酷了、技术太牛了。
你可以把YC的路演日(Demo Day)想象成一场专为初创公司举办的“选秀总决赛”+“毕业典礼”。
它是如何运作的?
想象一个大厅,里面坐满了全世界最顶尖的投资人、风险投资家(VC),甚至还有一些科技媒体大佬。然后,YC这一期孵化的所有创业团队,一个接一个地上台。
闪电演讲(The Pitch):每个团队只有极短的时间,通常是2到3分钟,来介绍自己的公司。这不像我们平时开会那样长篇大论。
没问题,这个我熟。很多人刚接触 YC 的条款时都有点懵,咱们把它拆开来看,其实很简单。
简单来说,YC 的标准投资(Standard Deal)现在是一个“打包套餐”,总共给你 50 万美元。但这 50 万美元是分成两部分的,性质完全不同:
第一部分:$125,000 换 7% 的股权
这部分最直接,也最好理解。
你拿到:12.5 万美元现金。
YC 拿到:你公司 7% 的股权。
哦,聊到Y Combinator(简称YC),那出来的牛逼公司可太多了,简直是创业圈的“黄埔军校”。要说最成功的,标准可能不一样,比如是估值最高,还是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但有几家是大家公认的,你肯定或多或少都听过或用过。
Airbnb(爱彼迎)
这应该是名气最大的之一了。简单说,就是让你出去玩的时候,可以不住酒店,而是租别人家里空出来的房间或整个房子。它基本上重新定义了旅行住宿这件事。
当然,这事儿聊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Y Combinator(我们通常简称YC)的创始人有好几位,但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人物是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你可以把创始团队想象成一个乐队:
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他是主唱兼词曲作者。YC大部分的创业哲学和文章都出自他手,他是YC的精神领袖,也是硅谷公认的创业教父之一。
好的,我给你捋一捋申请YC的全过程,尽量说得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
想象一下,申请YC就像是你的创业项目去参加一场“顶级选秀”,整个过程主要分三步:填网申、拍视频、等面试。
第一步:填网申表格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YC的官网会有一个申请表,问题很多,但核心就是想知道三件事:
你们是谁?(团队):介绍创始团队的几个人,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有什么特别牛的经历或者技能,为什么你们是做这件事最合适的...
你可以把 Y Combinator(简称 YC)想象成一个“创业界的清华北大”或者一个“特种兵训练营”。
它不是一个简单提供办公桌和会议室的地方。当你有了一个创业点子,但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可能只有一两个合伙人,一个简陋的产品原型,甚至只有一个想法——你就可以去申请 YC。
如果被录取,会发生几件事:
给钱: YC 会给你一笔启动资金(比如几十万美元),换取你公司一小部分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