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公司

初创公司的热门问题 (18)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技术人都会遇到的一个经典“岔路口”。这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和活法,没有哪个更好,关键看哪个更适合你。 我们可以把这两条路想象成两种角色: 第一种:当“船长”,目标是发现新大陆(独角兽)。 你要做的事: 你的核心任务不再是划船(写代码),而是看海图、定航线、找投资、招船员、分配食物、鼓舞士气。你可能几年都摸不到船桨,每天都在处理各种人的问题、钱的问题和方向的问题。
想被YC看上,你得明白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他们看的不是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而是几样更本质的东西。 关于“有潜力的初创公司”,他们主要看三点: 一个真实且足够痛的问题 (A Real, Painful Problem): 你是不是在解决一个真实存在、让很多人头疼不已的问题?最好的情况是,你自己就是这个问题的受害者,这叫“为自己挠痒”(scratch your own itch)。
哈喽,聊到Y Combinator(简称YC)这几年的变化,那可真不少。你要是几年前问我,我可能会说它是个标准化的“初创公司训练营”,但现在,它更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庞然大物。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变化: 1. 给钱的方式变了,变得更大方也更“精明”了 以前YC的deal(投资条款)很经典:给12.5万美元,占你公司7%的股份。简单明了,童叟无欺。
这个问题太经典了,几乎每个想自己做点东西的工程师,都这么灵魂拷问过自己。 首先得说,有这个想法很正常,甚至是个好事,说明你对市场和产品有思考。 咱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件事: 1. 大厂和小厂的逻辑不一样 大厂做的产品,好比一个大型购物中心(Mall),里面啥都有,吃的、穿的、玩的,目标是把所有人都吸引进来,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还行”的需求。但每个店可能都不够专精。
说实话,这很难,但不是完全不可能。咱们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明白难在哪了。 你希望别人免费、还要熬夜陪你写代码,这意味着对方要付出: 健康成本:熬夜伤身体,这是公认的。 时间成本:他白天可能要上班,晚上的时间本来可以休息、娱乐、陪家人或者学习提升自己。现在这些时间都投入到你的项目里了。 机会成本:他把时间花在你的项目上,就不能去做其他可能赚钱的私活,或者构思自己的项目了。
好问题,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玄乎。所谓“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把所有人都云亦云的概念、标签、故事都扒掉,看看这生意骨子里到底是个啥,然后从最基本的常识和逻辑出发,自己算一笔账。 咱别聊什么“SaaS”、“Web3”、“元宇宙”,就把它当成一个街边的水果摊来看。 你想投这个水果摊,它老板跟你说,我的摊儿值100万。
好的,这事儿我熟。我帮你捋捋YC那帮人是怎么挑团队的,尽量说得通俗点。 整个过程主要就两关:网申材料筛选 和 10分钟光速面试。 第一关:看申请材料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团队提交申请,合伙人看材料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你的申请必须在几分钟内就抓住他们的眼球。他们主要看这几点: 一句话说清你是干嘛的。 这是个硬门槛。如果你自己都解释不清楚,或者用一堆高大上的词来包装,基本就没戏了。
这么说吧,YC给的钱其实只是个“门票”,真正值钱的是门票背后那些东西。 想象一下,你加入了一个全球最顶尖的创业者俱乐部,能得到什么? 一个“无价”的人脉网络: 这是最核心的资源。YC有一个内部的社交网络,里面全是历届的创始人和合伙人。你遇到任何问题,比如“如何搞定第一个大客户?”或者“某个技术难题怎么解决?”,发个帖子,马上就会有经验丰富的人(甚至是某个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来给你建议。
你可以把YC的路演日(Demo Day)想象成一场专为初创公司举办的“选秀总决赛”+“毕业典礼”。 它是如何运作的? 想象一个大厅,里面坐满了全世界最顶尖的投资人、风险投资家(VC),甚至还有一些科技媒体大佬。然后,YC这一期孵化的所有创业团队,一个接一个地上台。 闪电演讲(The Pitch):每个团队只有极短的时间,通常是2到3分钟,来介绍自己的公司。这不像我们平时开会那样长篇大论。
哦,聊到Y Combinator(简称YC),那出来的牛逼公司可太多了,简直是创业圈的“黄埔军校”。要说最成功的,标准可能不一样,比如是估值最高,还是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但有几家是大家公认的,你肯定或多或少都听过或用过。 Airbnb(爱彼迎) 这应该是名气最大的之一了。简单说,就是让你出去玩的时候,可以不住酒店,而是租别人家里空出来的房间或整个房子。它基本上重新定义了旅行住宿这件事。
当然,这事儿聊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Y Combinator(我们通常简称YC)的创始人有好几位,但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人物是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你可以把创始团队想象成一个乐队: 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他是主唱兼词曲作者。YC大部分的创业哲学和文章都出自他手,他是YC的精神领袖,也是硅谷公认的创业教父之一。
好的,我给你捋一捋申请YC的全过程,尽量说得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 想象一下,申请YC就像是你的创业项目去参加一场“顶级选秀”,整个过程主要分三步:填网申、拍视频、等面试。 第一步:填网申表格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YC的官网会有一个申请表,问题很多,但核心就是想知道三件事: 你们是谁?(团队):介绍创始团队的几个人,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有什么特别牛的经历或者技能,为什么你们是做这件事最合适的...
你可以把 Y Combinator(简称 YC)想象成一个“创业界的清华北大”或者一个“特种兵训练营”。 它不是一个简单提供办公桌和会议室的地方。当你有了一个创业点子,但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可能只有一两个合伙人,一个简陋的产品原型,甚至只有一个想法——你就可以去申请 YC。 如果被录取,会发生几件事: 给钱: YC 会给你一笔启动资金(比如几十万美元),换取你公司一小部分股权。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可以说是硅谷历史上一个很经典的故事了。 Google拿到的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大钱,来自安迪·贝克托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他是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在当时已经是硅谷大佬级的人物了。 这个投资故事特别就特别在它的“不走寻常路”。
好的,我们来聊聊 Naval 为什么会推崇“公开构建”(Build in Public)这个概念。 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髦的口号,背后是一套非常聪明的创业和个人品牌打造逻辑。 想象一下,你决定要做一个产品,比如一个能帮你管理读书笔记的 App。你有两种选择: 选择A(传统模式):悄悄地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花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把产品做得“完美”了,然后找个日子,敲锣打鼓地推向市场...
好的,我们来聊聊 Naval Ravikant 这个硅谷“思想家”是怎么看待科技初创公司的长期价值的。我会尽量用大白话,让你感觉像是在跟一个朋友聊天。 在我看来,Naval 看待科技初创公司的角度,跟我们平时看一家餐厅或者一家工厂是完全不一样的。他看的是一种“魔法”——一种能凭空创造巨大价值的潜力。 简单来说,他认为科技初创公司的长期价值,根本上来源于 “杠杆” (Leverage)。
好的,没问题。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个话题。 为什么纳瓦尔·拉维坎特(Naval Ravikant)如此看重网络效应?因为这是初创公司最强的“护城河” 嘿,朋友。你问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抓住了纳瓦尔投资哲学的精髓。他之所以反复强调“网络效应”,不是在掉书袋,而是因为他看到了这背后巨大的、几乎是“不公平”的商业优势。 咱们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了说,保证让你一听就明白。
好的,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咱们用大白话聊聊这个事儿。 对于初创公司而言,从“长尾”中寻找一个利基市场切入是否是更好的策略? 我的答案是:对于绝大多数初创公司来说,这不仅是‘更好’的策略,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现实可行的生存之道。 别急,我给你打个比方,你就全明白了。 想象一下,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超市 超市最显眼的货架(头部市场):摆着可口可乐、康师傅方便面、海飞丝洗发水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