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与企业管理
创业与企业管理的最新问题 (459)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甚至可以说是创业前必须想清楚的核心问题之一。很多人看到一个市场已经有巨头或者一些活得还不错的公司,第一反应就是“没机会了,一片红海”。但实际上,这往往是最大的误解。
你看到的“活得好好的”,可能只是假象。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 他们真的“好”吗?还是只是“活着”而已?
很多看似安稳的公司,其实内部充满了问题。他们的“好”,可能只是因为用户“没得选”。
哈喽,兄弟。这是个好问题,很多技术出身的哥们儿刚开始创业时都容易在这个点上想偏。
别把“竞争对手”想得太复杂,也别只盯着那些跟你做着一模一样产品的大公司。其实很简单,你就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我不在了,我的用户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他们现在需要我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你的竞争对手。
这么一想,你就会发现,对手其实分好几种:
第一种:直接“抢饭碗”的
这是最容易想到的。你做A,他也做A。
哥们,这问题太经典了,可以说每个想自己做点东西的工程师,都曾在深夜里这样问过自己。我刚开始做自己的小产品时,也天天琢磨这事儿,生怕自己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只是感动了自己。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一件事:“造轮子”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造一个没人愿意用的轮子”。
你看,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车了,为什么每年还有新款车发布?为什么已经有那么多餐厅了,还是有人开新餐厅?因为总有人觉得,现有的车不够快、不够省油、...
当然能,但这事儿急不来,也不能强求,更像是在种一棵树,而不是在开一盏灯。
“自来水”这个词特别形象,意思是用户自己愿意像水龙头里的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帮你宣传。你想想,你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特别想把一个东西推荐给朋友?
大概就两种情况:
“我X,这个太牛了!” —— 当一个产品好用到超出你的预期,解决了你一个特别大的痛点,或者让你感觉自己变聪明、变厉害了。
这事儿得分阶段看,不能一概而论。
你可以这么想,你开了一家小面馆。
用户获取成本(CAC):就是你为了让一个新客人进店吃饭,花了多少钱。比如,你印了传单花了100块,发了1000张,最后来了10个新客人,那每个新客人的获取成本就是10块钱。
用户价值(LTV):就是这个客人,从第一次来,到未来再也不来,总共在你店里消费了多少钱,让你赚了多少钱。
哥们,这问题问得好,说明你已经走到“闷头做”和“拿出去遛遛”的十字路口了。
先说结论:敢,而且应该去。 但不是愣头愣脑地去,得带着头盔,穿着防弹衣去。
你怕“挨骂”,这太正常了。谁都怕自己的心血被人喷得一文不值。但换个角度想,你做个产品,将来总要面对用户吧?用户可比网友“骂”得狠多了,他们是用脚投票,用钱包投票,一声不吭就走了,你连他为什么不满意都不知道。
当然能,而且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传播策略。
我给你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想象一下,你开发了一个独门秘方的“超级酱料”,味道特别好。
传统的做法是: 把配方锁在保险柜里,建个工厂,花大价钱做广告,告诉大家“我的酱料天下第一”,然后一瓶一瓶地卖。消费者只有买了才能尝到,推广起来又慢又贵。
开源的做法是: 你直接把“酱料配方”公之于众,谁都可以免费拿去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去改造。
当然能。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工程师都会有这个困惑。
咱们得先换个思路:代码本身不直接等于增长,代码是用来创造“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工具,而能被很多人使用的“产品”或“解决方案”才能带来快速增长。
你花一个月写了个功能,自己用,价值是1。
你花一个月写了个功能,做成产品卖给一万个人,价值就是一万,甚至更多。
你看,你写代码花的时间是一样的,但增长速度天差地别。
老哥,你这个问题太经典了,几乎所有技术背景的创始人,第一个产品都是从“我需要一个这样的东西”开始的。
首先得说,这绝对是好事,不是坏事。
你想想,你为自己开发了一个解决方案,这说明你至少解决了一个真实存在、让你自己都无法忍受的问题。这比那些凭空想象用户需求,闭门造车搞出来的东西,起点高太多了。你已经是你产品的第一个忠实用户,并且验证了它的核心价值。
哥们,这感觉我太懂了。你辛辛苦苦搞出来的东西,不管是写了个新功能、还是琢磨出个创业点子,发出来结果没人搭理,那感觉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特失落。
会不会自闭?这得看你怎么想这事儿。
首先你得明白,点赞这东西,是世界上最廉价的反馈。
它代表不了什么。可能你发的时间不对,可能你的标题没起好,可能看的人当时正忙着上厕所就划过去了。一个“赞”背后有太多偶然因素,它跟你的东西牛不牛逼,没有绝对关系。
嘿,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做技术、做产品的朋友都琢磨过。我混迹HN好些年了,这么说吧:在Hacker News上爆火,就像在一个全是顶尖高手的武林大会上赢得满堂喝彩。很难,但绝对可能,而且一旦成功,回报巨大。
别把它想得太玄乎,我们把它拆开来看,你就明白了。
首先,你得知道Hacker News是个什么地方
想象一下,这地方不是一个普通的论坛,更像是一个开在大学旁边的、只对特定人群开放的硬核技术酒吧...
嗨,朋友,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做出很棒产品的人都卡在这一步。别把它想得太复杂,其实没那么多高深的理论。
想象一下,你不是在做软件,而是在街角开了个小小的早餐摊。你的第一个顾客会是谁?
1. 从你身边下手(最容易,也最重要)
你的第一个用户,很可能就是你的朋友、家人、前同事、同学。
别不好意思。
哥们,这事儿得好好盘盘,别冲动。签三年合同这事,跟你一下租三年的办公室差不多,有利有弊。
先说好处,也就是云服务商为啥想让你签长约:
便宜! 这是最大的诱惑。签三年,折扣力度通常是最大的,可能比你按月付便宜个30%甚至更多。对于初创公司,能省一点是一点。
省心。 价格锁定了,未来三年你都不用担心涨价,预算会很清晰。
哥们,你这想法要是放前几年,那真是风口上的猪,随便写个白皮书,喊几句去中心化、颠覆未来的口号,再找几个大佬站台一下,VC的钱可能真就到手了。那时候大家都在“搏傻”,赌下一个百倍币,VC也怕错过下一个时代,所以出手阔绰。
但现在是2024年了,情况完全变了。
首先,VC不傻了。 前几年那一波大浪淘沙,99%的区块链项目都死绝了,剩下1%还在苦苦挣扎。交了那么多学费,VC们现在比猴都精。
老哥,这问题可太扎心了,简直是每个自己搞项目的人必经的“血泪史”。我刚开始做自己的小产品时,也天天盯着账单,心惊胆战。
“服务器费用比收入还高”,这绝对是个危险信号,但也是个转机,说明你的产品有真实的用户在用了,只是“花钱的方式”可能需要调整一下。
咱们别把“服务器”想得太复杂,你就把它当成你“开店的租金和水电费”。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也是每个想自己干的工程师心里最嘀咕的一件事。直接说答案:会不会刷爆信用卡,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而不是创业这件事本身。
很多人觉得创业就是“烧钱”,好像有个大炉子,你不停往里扔钱,期待能烧出个金娃娃。但对我们IT工程师来说,其实有个巨大的优势:最大的成本——开发,我们可以自己搞定。
你想象一下,一个不懂技术的老板,他有个想法,第一件事就是得花几十万找个外包团队把产品做出来。
老兄,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每个做产品的人基本都纠结过。
答案很简单:完全取决于你收他们多少钱,以及你的服务有多“重”。
这事儿你不能只看“3个用户”这个数字,得算笔账。咱们把这事想成开个实体店。
你的“云账单”就是你这个店的“房租水电费”。
你的“3个用户”就是你最早的3个客人。
现在问题就变成了:这3个客人的消费,能付得起店里的房租水电吗?
你看,这么一想就清楚多了吧。
哥们,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可以说是每个想做产品的人都得琢磨的坎儿。这俩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坏,就跟开餐厅,你是想做薄利多销的快餐店,还是想做客单价高但精致的私房菜馆一个道理。
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
靠广告赚钱(快餐店模式)
核心逻辑:我提供一个免费的东西(App、网站、工具),吸引海量的人来用。人多了,流量就大了,就像一个热闹的广场。
悬,够呛。
说白了,大部分投资人看不懂,也没兴趣看懂一个纯粹的技术架构图。你放一堆 AWS 图标、Nginx、Redis、Kafka 之类的东西,他们看到的就是一堆无意义的方框和箭头,脑子里想的是“这哥们是不是想用技术复杂度来唬我?”
换个角度想,投资人关心的是什么?是你的“生意”,而不是你的“技术实现”。
老哥,我太懂了。这事儿就跟我回家过年,我妈问我“你那是在电脑上敲啥玩意儿能挣钱”一模一样。跟外行,尤其是长辈,解释“怎么赚钱”是个技术活,比写代码难。
别聊技术,别扯什么“架构”、“并发”、“算法”,没人关心。你就记住,商业的本质几千年没变过,就是“价值交换”。你得把你的事儿,翻译成他们能听懂的“买卖”。
你可以试试用这个思路去解释,就三步:
第一步:说清楚你“服务”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