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学习
教育与学习的热门问题 (56)
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试试用“第一性原理”这个工具,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看看最里面到底是什么。
所谓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不听别人怎么说,也别管“自古以来”的规矩,而是直奔问题的本质,从最基础、最不会错的公理开始往上推导。
好,我们开始。
第一层:我们是谁?我们活在哪?
最根本的公理1: 你,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生命体的底层驱动力都是“生存和发展”。
哈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感觉很多人学语文都有这个困惑,就是老师说“这里写得好”,但好在哪,又说得云里雾里。用“第一性原理”来想这事儿,其实就是把问题打回原形,问最根本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分三步走,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把“为什么被打动”这个事儿看透。
第一步:拆解,把句子当成“乐高积木”
拿到一个让你心头一震的句子,先别急着赞叹。把它当成一个精密的机器或者一堆乐高积木,拆开看看零件。
哈,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很多人学历史都容易陷进去,感觉像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用“第一性原理”来拆解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玄乎,我用个大白话给你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你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侦探,在调查一个很多年前的案发现场。
“历史事实”就是现场那些最基础、最不容置疑的物证。
死者躺在这里。(这是个事实)
他身上有三处刀伤,法医鉴定是致命伤。(这是个事实)
旁边掉了一把带血的刀,上面有A的指纹。
“你不必亲身对着电网撒尿,才知道那是错的”——如何在投资中借鉴他人经验?
嘿,朋友,这句话是查理·芒格说的,我觉得特别接地气。芒格是巴菲特的搭档,他总爱用这种生动的比喻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有些错误你不用自己去犯,就能学到教训。就像你不会傻到去试试对着电网撒尿吧?那在投资里也是一样——我们没必要非得自己亏得血本无归,才明白哪些坑不能踩。相反,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能帮我们避开大麻烦,省下不少学费。
很有意思的问题,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学习时间分配,其实就是把所有别人告诉你的、或者你默认以为“应该如此”的条条框框都扔掉,回到最根本、最原始的点,然后从这些点出发,重新搭建只属于你自己的方法。
这就像盖房子,你不是去参考邻居家怎么盖(类比思维),而是从“我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家里几口人?我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这块地皮的地基和朝向如何?”这些最本质的需求和条件出发,来设计你的房子。
打个比方吧,我们学的各个学科,比如物理、化学、经济学,就像一个个现成的、别人搭好的乐高模型:一辆车、一座房子、一艘飞船。
“孤立学习”就像是你拿到这三个模型的说明书,然后死记硬背。你知道“车”要用A零件和B零件拼在一起,“房子”要用C和D,“飞船”要用E和F。你很会照着图纸搭,但对你来说,车、房子、飞船是三个完全不相干的东西。让你用搭车的零件去修一下房子,你可能就懵了,因为说明书上没这么写。
哈喽!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经验是:不“一定”要,但如果你想少走弯路,系统地入门,买一本靠谱的入门书绝对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学塔罗牌想象成学一门有78个“字母”的语言。
为什么强烈推荐买书?
一本好的入门书就像是你的“教材+字典”。它会系统地带你走一遍整个塔罗体系:从22张大阿尔卡那牌(故事的主线),到56张小阿尔卡那牌(日常生活的细节),再到宫廷牌(人物角色)和权杖、圣杯、宝剑、...
当然能!完全可以。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把塔罗当成一门“语言”或者一个“工具”,而不是什么神秘玄学,你就会发现自学起来轻松愉快。
给你分享几步我的经验,基本就够用了:
第一步:选一副“好上手”的牌
先别追求那些画风特别酷炫、设计很抽象的牌。第一副牌,强烈推荐“伟特塔罗牌”(Rider-Waite-Smith,简称RWS)。
你好呀!作为玩塔罗有段时间的人,我很理解你刚开始记牌义时的那种痛苦。78张牌,看着就头大。
说实话,那种“一句对一张”的速记口诀基本没有,因为每张牌的含义太丰富了,一句话根本概括不了,而且会限制你的理解。
不过,别灰心,确实有一套“系统记忆法”,比死记硬背快得多,我就是这么过来的。你可以把它当成一套“组合口诀”。
核心就两步:先拆解,再组合。
嗨,朋友!想一口气吃成个胖子,把78张牌都背下来,那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会让你很快放弃。别着急,这事儿得慢慢来,把它当成认识78个新朋友。我分享几个我当初用的方法,亲测有效:
第一步:先分清“组织架构”
你别一张一张地记,先把牌分分类,跟整理文件似的,弄清楚文件夹结构。
大阿尔卡那(22张): 这就是“主角团”。你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叫“愚人之旅”。
说实话,这个问题有点像在问“学会画画需要多长时间?”,答案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个大概的参考,让你心里有个底。
我们可以把学塔罗牌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牌(大约1个月)
这个阶段就像是学一门新语言的字母表。你需要熟悉这78张牌,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分为什么大阿卡纳、小阿卡纳,小阿卡纳里面还有权杖、星币、圣杯、宝剑四个家族。
打个比方吧,你想盖一栋房子,这个就是你的“长期学习规划”。
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会看邻居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现在流行什么装修风格,或者听朋友说哪种瓷砖好、哪种地板贵,然后就把这些拼凑在一起,作为自己盖房子的目标。比如,“我要一个北欧风的客厅”、“我要一个开放式厨房”、“我要一个智能马桶”。
结果呢?盖出来的房子可能看起来还行,但住进去总觉得别扭。
哈,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扰。我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给你解释,你马上就明白了。
“题海战术”就像是背菜谱。
你买了一本很厚的菜谱,上面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你把每一道菜的用料、步骤都背得滚瓜烂熟。别人考你“鱼香肉丝怎么做”,你对答如流。只要是菜谱上有的菜,你都能做出来。
但问题来了:
如果让你做一道菜谱上没有的菜,你当场就懵了。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事儿。
想用“第一性原理”搞明白为啥拖延,其实没那么玄乎。说白了,就是像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小孩,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直到问出一个你再也无法用下一个“为什么”来回答的、最根本的原因。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剥洋葱”,一层一层剥掉你给自己找的借口,直到看见最里面的核。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第一步:抓住你拖延时,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借口。
这个借口通常很表面。比如:
“我就是懒。
当然能,而且这可以说是第一性原理在学习上最核心的价值。
我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方式,更像是“类比思维”或者叫“经验主义”。就像一个厨师学徒,师傅给他一本菜谱,上面写着:第一步,放三勺油;第二步,油热了放葱姜蒜;第三步,放肉炒到变色…… 他照着做,也能做出一道不错的菜。这里的“菜谱”,就是我们学习时遇到的“标准答案”或者“解题公式”。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这两个东西想象成两种不同的“拆解”方式。
批判性思维,更像是“找茬”和“质检”。
它拿到一个现成的观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方案,然后开始审视它:
“你这个论据站得住脚吗?有没有证据?”
“你的逻辑有没有漏洞?是不是偷换概念了?”
“你是不是忽略了其他可能性?有没有偏见在里面?”
它的目的是评估和判断一个已经存在的东西的好坏、真伪。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用“第一性原理”听起来很玄乎,但说白了,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像个好奇心特别重的小孩一样,不停地问“为啥呀”,但问得更有水平。
在小组讨论里,当一个同学抛出个观点,比如“我们应该把项目重点放在开发一个App上”,你别直接说“我同意”或“我反对”。你可以试试这么做:
第一步:别管结论,先找地基
先别去想“做App”这个结论好不好,而是去想:他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什么“...
这么说吧,这就像学做菜。
如果你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菜谱,比如“西红柿炒鸡蛋:两个鸡蛋,一个西红柿,放5克盐”。那如果今天给你三个鸡蛋,或者西红柿换成了圣女果(一种小番茄),你可能就懵了,不知道怎么办。这就是陷入了“题目陷阱”,你被表面的变化给迷惑了。
但如果你用“第一性原理”去学,你学到的就不是固定的菜谱,而是最核心的烹饪原理:
鸡蛋在什么油温下会凝固并变得蓬松?
西红柿加热后为什么会出汁,它...
别慌,这事我熟。考试碰见新题型,感觉就像是本来准备好的是百米冲刺,结果裁判突然发了杆枪让你玩射击,第一反应肯定是懵圈。
这时候,“第一性原理”听着挺玄乎,但说白了就是让你瞬间变成一个“杠精”+“侦探”,忘掉你背过的所有“题型套路”,只相信最原始的规则。
你可以试试这么做,分三步走:
第一步:清空大脑,回归“原始人”状态
深呼吸,告诉自己:这题我没见过,但出题老师肯定不是外星人,他考的知识点我一定学...
想象一下,学习一门复杂的课程就像是让你徒手盖一座房子。
很多人拿到一大堆砖头、木材、水泥(也就是课程里零散的知识点),就开始胡乱堆砌,今天砌一堵墙,明天搭个梁,结果盖得乱七八糟,随时可能倒塌,自己也累得够呛。
而“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让你先停下来,不去管那些具体的材料,而是先问自己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房子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可能是:一个能遮风挡雨、提供安全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