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最新问题 (21)
嘿,聊到调查性报道,其实没那么神秘。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侦探破案的过程,只不过侦探的目标是找出真相,而记者的目标是把这个真相公之于众。我给你捋一捋这里面的道道,尽量说得通俗点。
整个过程大概可以分成这么几个大步骤:
第一步:找到线索,确定选题
这一切的开始,往往是一个“咦,这事儿不对劲”的念头。
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第一性原理不是一个像“如何做笔记”或“怎么背单词”那样的具体方法,它更像是一个能让你所有学习都变得更厉害的“底层操作系统”。
打个比方。我们大多数人学习新东西,就像是学菜谱。菜谱上写放多少盐、多少油,我们就照着做。这叫“类比思维”,因为我们是模仿别人已经成功的方法。这样做菜,快,也能吃。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里没有酱油了,或者想做一道全新的菜,你可能就懵了。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有点像在问“做菜有没有一个万能公式?”。咱们可以聊聊这个事儿。
首先,啥是“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把一个事儿拆到最基本、最核心的单元,看看它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然后从这些基本单元出发来思考。比如造车,不能只想着“怎么把现在的车改得更好”,而是去想“造一辆车最基本的材料是什么?铝、钢、电池……这些东西多少钱?”,从源头去想,才可能颠覆式创新。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直接给个答案的话,那就是:在社会学里,没有像物理学(比如F=ma)或数学(比如1+1=2)那样公认的、唯一的“第一性原理”。
但这事儿好玩就好玩在“为什么没有”以及“那最接近的是什么”。
你可以这么想,第一性原理的思路是把一个东西拆到最基本、最核心、不能再拆的那个“砖块”,然后从这个砖块出发去重新理解整个系统。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它的“砖块”相对稳定,比如原子、力、能量。
哈,这其实是个特有意思的问题,说明你思考得挺深。这事儿不复杂,我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你可以把不同学科的“第一性原理”想象成是不同地图的“图例”。
比如,你手里有一张物理学的“地形图”,它的第一性原理(比如万有引力、能量守恒)告诉你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哪里有悬崖,哪里有河流。这张图非常精准,描述的是世界最底层的规则。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聊聊我的看法。
说白了,第一性原理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把一个问题层层剥开,直到找到最核心、最本质的那个“内核”,这个内核是不需要再被证明的“公理”或事实。然后,你再从这个内核出发,一步步往上重新搭建你的逻辑和解决方案。这方法在物理、工程领域特别好用,比如马斯克造火箭,他不去想“火箭一直都很贵”,而是去问“造一枚火箭最基础的材料是什么?这些材料在市场上多少钱?” 从最基础...
我个人觉得,这就像问“是不是所有菜都能用最基础的油盐酱醋和原材料做出来?”
理论上,好像是的。只要你有最基础的食材(鸡、蛋、面粉、番茄)和调味料,你就能组合出无数种菜肴,从炒鸡蛋到法式大餐。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思路——抛开现有的菜谱(现有的解决方案),去分析食材最本质的特性(物理、化学性质),然后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东西,甚至是颠覆性的东西。
这么说吧,它俩一个负责“拆”,一个负责“建”,配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批判性思维,主要干的是“拆”的活。
就是对我们平时觉得“理所当然”、“大家都这么干”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有人告诉你某个方法是最好的,你不会直接就信,而是会去琢磨:
“这方法真是最好的吗?有没有证据?”
“它是在什么条件下才最好?换个环境还行吗?”
“告诉我这方法的人,是不是有什么偏见或者自己的利益在里面?”
...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在问我们是该给孩子一张现成的地图,还是教他们怎么造指南针和读懂星象。
我的看法是,第一性原理很难成为教育体系的“核心”方法,但它绝对应该成为其中一个“必备”的底层能力。
为什么不能是核心?
很简单,因为效率太低了。我们人类文明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发现了三大定律,我们直接拿来用就行了,不需要每个中学生都从观察苹果落地开始重新推导一遍。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你可以把第一性原理想象成“把事情打回原形”去思考。别管别人是怎么做的,也别管“传统上”是怎么做的,你就问自己:这件事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然后从这些最基础的“砖块”开始,一步步重新搭建。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马斯克造火箭。他没想“哦,现在火箭都卖一个亿,我怎么把它做得便宜点?”。
当然可以,而且它们俩简直是绝配。分开用,各自都很厉害;结合起来,威力巨大。
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帮你理解:造一辆车。
第一性原理,是在问:“车”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我们不从“模仿一辆现有的车”开始,而是从本质出发,就会问:
目的是什么?把人从A点安全、快速地移动到B点。
要实现这个目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得有个能量来源(比如汽油、电池)。
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互补的,而且关系非常紧密,就像是工具箱里的一套工具,分别有不同的用处。
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
思维框架就像是“菜谱”。
前人或者你自己总结了很多经验,做宫保鸡丁就应该这么切、这么放料、这个火候。你只要照着菜谱做,基本上就能做出一道不错的宫-保鸡丁。这很高效,能让你快速解决大部分“已知”的问题。
你可以这么理解: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个用乐高拼好的精致跑车模型。
大多数人看到的是“一辆跑车”。如果你想改进它,你可能会想“给它加个尾翼”或者“换个颜色的轮子”,这都是在现有“跑车”这个概念上做微调。
而“把问题拆解到原子层面”,就是让你无视“跑车”这个整体形象,而是把它看成一堆最基础的、五颜六色的、不同形状的塑料块。这些塑料块,就是这个问题的“原子”。
绝对不能。这俩是合作关系,不是替代关系。
你可以这么想:第一性原理就像是菜谱的底层逻辑,比如美拉-德反应(为啥肉煎了会香)、乳化作用(为啥油和水能混合成酱汁)。你知道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菜谱,甚至创造新菜。
但科学实验呢?就是你亲自动手去做这道菜,去尝味道。你光靠理论,能“算”出这道菜一定好吃吗?肯定不能。
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人都容易搞混。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讲我的理解。
你可以这么想:
经验公式 = 老司机的“独门秘方”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木匠,他不用去算什么复杂的力学,光凭手感和眼睛一看,就知道这块木头用多大的力气、从哪个角度劈下去最省力、效果最好。
你问他为啥?他可能说不出一套完整的物理理论,但他会告诉你:“我干了几十年了,就是这么干的!”
这个“独门秘方”就是经验公式。
这么说吧,这就好比你学做菜。
如果你只是跟着菜谱一步一步做,比如菜谱说“放一勺盐”,你就放一勺。这次成功了,下次可能因为食材、火候不一样就失败了。你不知道为什么失败,因为你只是在模仿,不明白“盐”在这里到底起什么作用——是为了调味?还是为了让肉质更嫩?或者只是为了杀菌?
但如果你去追问根本原因,你就会去搞明白:盐(氯化钠)的分子是怎么影响食物风味的,它又是如何通过渗透压让蔬菜脱水、让肉类保鲜的。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聊聊我的理解。
你可以这么想,第一性原理思维,说白了就是让你像个“杠精”一样,别管别人怎么说、以前是怎么做的,凡事都往最根源、最基础的那个点上去刨,刨到那些“公理”一样、再也拆分不了的事实上,然后从这些事实出发,重新推导出一个结论。
那科学方法是怎么体现这一点的呢?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1.
我个人觉得,这俩非但不矛盾,反而是一对黄金搭档,缺了谁都不行。很多人觉得它们矛盾,主要是把“经验主义”跟“凭经验办事”或者“思维僵化”划等号了,但这其实是两码事。
你可以这么理解:
第一性原理,是“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
它就像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小孩,不满足于“大家都这么干”的答案。比如造车,他不会想“现在的车都这样,我怎么把它改得更好一点?”。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会把这两个概念搞混。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辆乐高积木搭好的汽车。
“还原论”就像是,你把这辆乐高汽车小心翼翼地拆开,把每一个零件都分门别类放好:这是轮子,这是红色的2x4积木,这是透明的车窗……然后你得出结论:“哦,这辆车本质上就是由这些轮子、积木、车窗组成的。
老高在挑视频主题的时候,其实挺有自己的一套的。他不是随便想到啥就讲啥,而是偏向选那些让人一听就“咦?还有这种事?”的话题。比如说神秘事件、都市传说、科学冷知识,或者一些历史背后的秘密,这类大家平常不太了解但又容易好奇的东西。
而且他讲的东西虽然有时候挺玄,但会尽量用逻辑去分析,配上资料和例子,让人觉得“虽然离谱,但好像也有点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