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的热门问题 (189)
当然可以,而且这可能是解决很多家庭教育焦虑的终极办法。
咱们用大白话聊聊这事儿,别扯那些复杂的概念。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说白了,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一直问“为什么”,直到找到问题最根本、最核心的那个点,然后从这个点出发来想办法。它最大的对立面就是“随大流”或者“看别人都这么干”。
打个比方:
随大流的思维:邻居老王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听说能开发大脑,我也得赶紧给我娃报一个。
好问题,这个思路很有用。用“第一性原理”来看健康和饮食,说白了就是**“返璞归真,回归常识”**,把那些花里胡哨的“大师理论”、“神奇食物”的外衣都扒掉,看看最底下、最根本的逻辑是啥。
我给你打个比方,这就像修车。一个新手可能听别人说“车子发抖就换火花塞”,这是经验,是类比。但一个老师傅会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车子为什么会抖?因为发动机燃烧不平顺。
当然可以,而且用第一性原理来审视时间管理,会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其实都站不住脚。
我们先扒掉所有“时间管理方法”的外壳,比如番茄钟、GTD(Getting Things Done)、各种App等等,这些都只是“术”。我们来找找最底层的“道”,也就是那些不言自明、无法再被拆分的“公理”。
拆解下来,关于时间管理,我觉得有这么几条第一性原理:
1. 时间是恒定的,但精力是波动的。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怎么像马斯克那样,用“第一性原理”来给产品定价,说白了就是怎么找到一个不坑自己也不坑用户的价格区间。
你先忘掉市面上所有“竞品”的价格,也别管什么“行业惯例”。那些都是参照物,容易让你跑偏。咱们就从头开始,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算出这个价格。
第一步:计算价格的“地板”——你的成本底线
这个“地板价”就是你卖多少钱肯定不会亏本。你要把所有成本都刨根问底地算出来。
这么说吧,这就像做菜。
大多数人创业,好比是“照着菜谱做菜”。他们会去看市场上已经成功的公司是怎么做的,然后模仿过来,顶多在一些细节上改一改,比如“我比他便宜一点”、“我比他多一个功能”、“我的界面更好看一点”。这叫“类比思维”,大家都在一个锅里炒菜,比谁的火候更好,谁的调料更特别。但这很难做出颠覆性的东西,竞争非常激烈,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卷”。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理解,希望能帮到你。
其实所谓的“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刨根问底,回归本质”**。
我们平时解决问题,大多靠的是“经验”或者“模仿”。比如,“别人都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我上次就是这么搞定的,这次还这么干”。这叫“类比思维”,省事儿,效率高,但容易限制你。
想避免过度简化,其实关键不在于把问题想得更复杂,而在于确保你的“简化”是高质量的。这听起来有点绕,我用一个盖房子的比喻来解释。
一个糟糕的简化(过度简化):
“我想盖个房子。房子嘛,不就是四面墙加个屋顶?”
如果你按这个思路来,你可能会用木板随便钉一钉,盖个棚子。结果呢?风一吹就晃,雨一下就漏,冬天冻死,更别提水电和地基了。
当然可以,而且它们俩简直是绝配。分开用,各自都很厉害;结合起来,威力巨大。
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帮你理解:造一辆车。
第一性原理,是在问:“车”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我们不从“模仿一辆现有的车”开始,而是从本质出发,就会问:
目的是什么?把人从A点安全、快速地移动到B点。
要实现这个目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得有个能量来源(比如汽油、电池)。
这个问题特别好,因为它触及了我们思考和做事方式的一个核心矛盾。感觉就像我们想造一艘船去远航,但没法100%确定我们选的木头是不是“绝对可靠”。如果非要等一个绝对的保证,那我们可能永远都出不了海。
遇到这种情况,思路需要换一下。我们不再去纠结于“证明这个最根本的东西”,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工作假设”**(Working Assumption)。
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互补的,而且关系非常紧密,就像是工具箱里的一套工具,分别有不同的用处。
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
思维框架就像是“菜谱”。
前人或者你自己总结了很多经验,做宫保鸡丁就应该这么切、这么放料、这个火候。你只要照着菜谱做,基本上就能做出一道不错的宫-保鸡丁。这很高效,能让你快速解决大部分“已知”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把这事儿说明白,咱们得先聊聊人平时是怎么做决定的。
大多数时候,我们做决定靠的是“经验”、“常识”或者“类比”。比如,“上次我们这么做成功了,所以这次还这么做”、“大家都这么干,我们跟着做准没错”。这种方式快,省事,在很多情况下也挺有效。但问题是,这些“经验”和“常识”里,往往藏着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偏见。
现在,“第一性原理”登场了。
说白了,依赖“类比推理”就像是“抄作业”。
你想想我们平时怎么解决问题?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看别人怎么做的,然后我们也跟着做,最多在细节上改动一下。比如,你想开一家餐厅,你可能会去考察那些生意好的餐厅,学它们的装修、菜单和定价,这就是类比。
这么做的好处是省事、安全、不容易犯大错,因为你走的是一条别人已经验证过的路。
但马斯克认为,这种方式的致命缺点是:你永远无法做出颠覆性的东西。
这么说吧,这俩玩意儿其实是咱们大脑里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系统。
“类比思维”就像是“抄作业”。
你遇到一个问题,第一反应是:以前有人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比如,你想开个奶茶店。你就会去看现在市面上哪些奶茶店火,他们店面怎么装修的,菜单上都有啥,怎么做营销的。然后你学着他们,也开一家类似的,可能在他们的基础上做点小优化,比如多加一两种新口味,或者包装更好看一点。
绝对不能。这俩是合作关系,不是替代关系。
你可以这么想:第一性原理就像是菜谱的底层逻辑,比如美拉-德反应(为啥肉煎了会香)、乳化作用(为啥油和水能混合成酱汁)。你知道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菜谱,甚至创造新菜。
但科学实验呢?就是你亲自动手去做这道菜,去尝味道。你光靠理论,能“算”出这道菜一定好吃吗?肯定不能。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可能会好懂一些。
想象一下,你想搞清楚“是不是加了酵母,面包就一定会变得松软?”
这是一个很棒的原理猜想。但如果你在做面包的时候,既加了酵母,又加了泡打粉,还用了高筋面粉,并且使劲揉了半小时面团,最后烤出来的面包确实非常松软。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面包松软,到底是因为酵母,还是泡打粉,还是面粉种类,还是你揉面的技术?你没法确定。
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人都容易搞混。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讲我的理解。
你可以这么想:
经验公式 = 老司机的“独门秘方”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木匠,他不用去算什么复杂的力学,光凭手感和眼睛一看,就知道这块木头用多大的力气、从哪个角度劈下去最省力、效果最好。
你问他为啥?他可能说不出一套完整的物理理论,但他会告诉你:“我干了几十年了,就是这么干的!”
这个“独门秘方”就是经验公式。
哈喽,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有代表性。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让你能get到为什么这玩意儿在理论物理里这么重要。
你可以这么想,科学研究有几种玩法。
第一种玩法:经验主义,像个老中医。
这就好比一个老中医看病,他 dựa vào “望闻问切”和祖传的方子。比如他说:“你这个症状,用当归配黄芪,效果好。” 你问他为啥?他可能会说:“经验嘛,几百年来都这么用的,好使。
这么说吧,第一性原理本身不是一个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工具,恰恰相反,它是从最根本的层面“预言”了不确定性的必然存在。
你可以把这事儿想象成玩一个游戏。
第一性原理,就相当于这个游戏的“底层规则手册”。在量子物理这个游戏里,最核心的规则手册就是薛定Gin方程这类东西。我们做研究,就得严格遵守这本手册,不能自己瞎编规则,也不能凭感觉说“我觉得应该是这样”。
这得分情况来看。在某个范围内,它绝对是;但在更广的范围里,它又不是了。
你可以这么理解:把“第一性原理”想象成一套游戏最底层的规则,所有玩法和技巧都是基于这套规则衍生出来的。
在“经典力学”这个游戏里,牛顿定律就是最底层的规则。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几乎所有运动现象,比如你扔一个球,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汽车怎么刹车,火箭如何升空……这些都属于“经典力学”的范畴。
这么说吧,这就好比你学做菜。
如果你只是跟着菜谱一步一步做,比如菜谱说“放一勺盐”,你就放一勺。这次成功了,下次可能因为食材、火候不一样就失败了。你不知道为什么失败,因为你只是在模仿,不明白“盐”在这里到底起什么作用——是为了调味?还是为了让肉质更嫩?或者只是为了杀菌?
但如果你去追问根本原因,你就会去搞明白:盐(氯化钠)的分子是怎么影响食物风味的,它又是如何通过渗透压让蔬菜脱水、让肉类保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