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的最新问题 (189)
打个比方吧,你想盖一栋房子,这个就是你的“长期学习规划”。
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会看邻居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现在流行什么装修风格,或者听朋友说哪种瓷砖好、哪种地板贵,然后就把这些拼凑在一起,作为自己盖房子的目标。比如,“我要一个北欧风的客厅”、“我要一个开放式厨房”、“我要一个智能马桶”。
结果呢?盖出来的房子可能看起来还行,但住进去总觉得别扭。
很有意思的问题,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学习时间分配,其实就是把所有别人告诉你的、或者你默认以为“应该如此”的条条框框都扔掉,回到最根本、最原始的点,然后从这些点出发,重新搭建只属于你自己的方法。
这就像盖房子,你不是去参考邻居家怎么盖(类比思维),而是从“我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家里几口人?我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这块地皮的地基和朝向如何?”这些最本质的需求和条件出发,来设计你的房子。
哈,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扰。我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给你解释,你马上就明白了。
“题海战术”就像是背菜谱。
你买了一本很厚的菜谱,上面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你把每一道菜的用料、步骤都背得滚瓜烂熟。别人考你“鱼香肉丝怎么做”,你对答如流。只要是菜谱上有的菜,你都能做出来。
但问题来了:
如果让你做一道菜谱上没有的菜,你当场就懵了。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事儿。
想用“第一性原理”搞明白为啥拖延,其实没那么玄乎。说白了,就是像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小孩,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直到问出一个你再也无法用下一个“为什么”来回答的、最根本的原因。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剥洋葱”,一层一层剥掉你给自己找的借口,直到看见最里面的核。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第一步:抓住你拖延时,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借口。
这个借口通常很表面。比如:
“我就是懒。
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试试用“第一性原理”这个工具,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看看最里面到底是什么。
所谓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不听别人怎么说,也别管“自古以来”的规矩,而是直奔问题的本质,从最基础、最不会错的公理开始往上推导。
好,我们开始。
第一层:我们是谁?我们活在哪?
最根本的公理1: 你,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生命体的底层驱动力都是“生存和发展”。
当然能,而且这可以说是第一性原理在学习上最核心的价值。
我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方式,更像是“类比思维”或者叫“经验主义”。就像一个厨师学徒,师傅给他一本菜谱,上面写着:第一步,放三勺油;第二步,油热了放葱姜蒜;第三步,放肉炒到变色…… 他照着做,也能做出一道不错的菜。这里的“菜谱”,就是我们学习时遇到的“标准答案”或者“解题公式”。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这两个东西想象成两种不同的“拆解”方式。
批判性思维,更像是“找茬”和“质检”。
它拿到一个现成的观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方案,然后开始审视它:
“你这个论据站得住脚吗?有没有证据?”
“你的逻辑有没有漏洞?是不是偷换概念了?”
“你是不是忽略了其他可能性?有没有偏见在里面?”
它的目的是评估和判断一个已经存在的东西的好坏、真伪。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用“第一性原理”听起来很玄乎,但说白了,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像个好奇心特别重的小孩一样,不停地问“为啥呀”,但问得更有水平。
在小组讨论里,当一个同学抛出个观点,比如“我们应该把项目重点放在开发一个App上”,你别直接说“我同意”或“我反对”。你可以试试这么做:
第一步:别管结论,先找地基
先别去想“做App”这个结论好不好,而是去想:他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什么“...
这么说吧,这就像学做菜。
如果你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菜谱,比如“西红柿炒鸡蛋:两个鸡蛋,一个西红柿,放5克盐”。那如果今天给你三个鸡蛋,或者西红柿换成了圣女果(一种小番茄),你可能就懵了,不知道怎么办。这就是陷入了“题目陷阱”,你被表面的变化给迷惑了。
但如果你用“第一性原理”去学,你学到的就不是固定的菜谱,而是最核心的烹饪原理:
鸡蛋在什么油温下会凝固并变得蓬松?
西红柿加热后为什么会出汁,它...
别慌,这事我熟。考试碰见新题型,感觉就像是本来准备好的是百米冲刺,结果裁判突然发了杆枪让你玩射击,第一反应肯定是懵圈。
这时候,“第一性原理”听着挺玄乎,但说白了就是让你瞬间变成一个“杠精”+“侦探”,忘掉你背过的所有“题型套路”,只相信最原始的规则。
你可以试试这么做,分三步走:
第一步:清空大脑,回归“原始人”状态
深呼吸,告诉自己:这题我没见过,但出题老师肯定不是外星人,他考的知识点我一定学...
想象一下,学习一门复杂的课程就像是让你徒手盖一座房子。
很多人拿到一大堆砖头、木材、水泥(也就是课程里零散的知识点),就开始胡乱堆砌,今天砌一堵墙,明天搭个梁,结果盖得乱七八糟,随时可能倒塌,自己也累得够呛。
而“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让你先停下来,不去管那些具体的材料,而是先问自己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房子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可能是:一个能遮风挡雨、提供安全感的空间。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一个大白话来聊聊我的看法。
你可以这么想,我们平时学东西、认识世界,很多时候像是在“照着菜谱做菜”。菜谱说放三勺盐,我们就放三勺盐;菜谱说要炖20分钟,我们就炖20分钟。这个“菜谱”就是我们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书上看到的、或者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知识。
而“第一性原理”这个思维方式,就像是让你别光看菜谱,而是去想:“等等,这道菜我为什么要放盐?盐的作用是什么?是提鲜?是...
打个比方吧,我们学的各个学科,比如物理、化学、经济学,就像一个个现成的、别人搭好的乐高模型:一辆车、一座房子、一艘飞船。
“孤立学习”就像是你拿到这三个模型的说明书,然后死记硬背。你知道“车”要用A零件和B零件拼在一起,“房子”要用C和D,“飞船”要用E和F。你很会照着图纸搭,但对你来说,车、房子、飞船是三个完全不相干的东西。让你用搭车的零件去修一下房子,你可能就懵了,因为说明书上没这么写。
当然能,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说白了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习惯,它逼着你穿过表面现象,去看事情最底层的、不能再被拆分的那个“公理”。一旦你习惯了这么思考,就会发现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其实只是在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个底层逻辑。
现在我们来看看你举的这个例子,特别好:“能量守恒”和“机会成本”。
好问题!这事儿听起来玄乎,但操作起来其实很接地气。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明白。
想象一下,我们大多数人学习,就像是学做菜时直接拿一本现成的菜谱。菜谱上写“放三勺酱油”,我们就放三勺,但很少去想:
为什么要放酱油?(为了咸味和颜色)
酱油是什么做的?(大豆、盐、水发酵的)
那我是不是可以用盐代替咸味,用糖色代替颜色?(可以,但风味不同)
直接用菜谱,是“类比式学习”,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哈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感觉很多人学语文都有这个困惑,就是老师说“这里写得好”,但好在哪,又说得云里雾里。用“第一性原理”来想这事儿,其实就是把问题打回原形,问最根本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分三步走,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把“为什么被打动”这个事儿看透。
第一步:拆解,把句子当成“乐高积木”
拿到一个让你心头一震的句子,先别急着赞叹。把它当成一个精密的机器或者一堆乐高积木,拆开看看零件。
当然能,而且这可以说是它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吧,你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背答案”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你在学做菜时,死记硬背一本菜谱。
比如,菜谱上写着“西红柿炒鸡蛋”:两个鸡蛋,一个西红柿,放5克盐,炒2分钟。你背得滚瓜烂熟,每次考试(做这道菜)都能拿满分。但问题来了:
如果今天家里没有西红柿,只有黄瓜,你怎么办?你懵了,因为菜谱上没写“黄瓜炒鸡蛋”。
哈,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很多人学历史都容易陷进去,感觉像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用“第一性原理”来拆解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玄乎,我用个大白话给你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你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侦探,在调查一个很多年前的案发现场。
“历史事实”就是现场那些最基础、最不容置疑的物证。
死者躺在这里。(这是个事实)
他身上有三处刀伤,法医鉴定是致命伤。(这是个事实)
旁边掉了一把带血的刀,上面有A的指纹。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说:“这个定义,背下来,考试要考。” 于是我们就死记硬背,至于这个定义到底怎么来的,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很少有人去想。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我们默认了别人给我们的结论。
而第一性原理,就是要对抗这种懒惰。它逼着你像一个刨根问底的小孩,不停地问“为什么”。
打个比方吧。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这正是学数学甚至学任何科学的关键。很多人觉得数学是天才的游戏,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方法问题。死记硬背是把数学当成了一本需要背诵的“说明书”,而真正理解是把数学当成一个可以自己动手搭建的“乐高世界”。
咱们就拿你说的勾股定理(a² + b² = c²)来举个例子,看看怎么不用“背”,而是把它“玩”出来。
第一步:回到最原始的场景
忘掉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