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的热门问题 (189)

这么说吧,这俩东西就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做菜”的方法。 “归纳法”好比是“看菜谱学做菜”。 你想学做一道宫保鸡丁。你找来十份评价最高的菜谱,发现它们都说要用鸡胸肉、花生米,都要先放葱姜蒜爆香。于是你总结出一个规律:“做成功的宫保鸡丁,就得遵循这个流程和这些材料。” 这就是归纳法。你通过观察很多已经成功的例子(菜谱),总结出一个通用的模式或规则,然后照着做。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聊聊我的理解。 你可以这么想,第一性原理思维,说白了就是让你像个“杠精”一样,别管别人怎么说、以前是怎么做的,凡事都往最根源、最基础的那个点上去刨,刨到那些“公理”一样、再也拆分不了的事实上,然后从这些事实出发,重新推导出一个结论。 那科学方法是怎么体现这一点的呢?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1.
当然有,而且区别还挺大的。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你可以把“第一性原理”想象成盖房子的“地基”。大家都要打地基,但用什么材料、怎么打,想法可不一样。 西方的“第一性原理”:像是在玩乐高积木 西方哲学,尤其是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就特别喜欢“刨根问底”。他们认为,任何复杂的东西,都可以拆解成一堆最基本、最简单、再也无法拆分的“积木块”。这个“积木块”就是第一性原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觉得可以把柏拉图的理念论看作是第一性原理的一种非常古老、非常哲学的“精神祖先”。它们在思维方式上很像,但应用的领域和最终得出的“原理”不太一样。 让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 先说柏拉图的理念论(Theory of Forms)。 想象一下“床”这个东西。你见过木头床、铁艺床、单人床、双人床……各种各样的床。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我们所有的知识和道理想象成一个用乐高积木搭起来的巨大城堡。 这个城堡可能看起来非常宏伟、复杂,有很多漂亮的塔楼和房间。但问题是,如果最底下的那些积木块本身就是用烂泥巴捏的,或者只是随便堆在那儿,那整个城堡随时都可能塌掉。一阵风、一场雨,或者有人轻轻一推,就完蛋了。 追求“不可再分解的真理”,其实就是在为我们这座“知识城堡”寻找最坚固、最可靠的“地基”和“基础积木”。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会把这两个概念搞混。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辆乐高积木搭好的汽车。 “还原论”就像是,你把这辆乐高汽车小心翼翼地拆开,把每一个零件都分门别类放好:这是轮子,这是红色的2x4积木,这是透明的车窗……然后你得出结论:“哦,这辆车本质上就是由这些轮子、积木、车窗组成的。
这么说吧,这两个词听起来很像,都像是“最根本的起点”,但它们的出发点和用法其实很不一样。 公理(Axiom)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游戏规则”**。 比如下象棋,规则就是“马走日,象走田”。你不会去问“马为什么要走日?”。这就是公理,它是我们讨论问题、构建体系时,大家一致同意的、无需证明的、必须接受的前提。在几何学里,“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就是一条公理。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要把亚里士多德说的“第一性原理”讲给一个普通人听,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玩“刨根问底”游戏。比如你问一个小孩:“你为什么要去上学?” 他说:“为了学知识。” 你再问:“为什么要学知识?” 他说:“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 你继续问:“为什么要找好工作?” 他说:“为了赚钱养家。
哈喽,聊到“第一性原理”的哲学起源,这事儿得把时间往前倒腾两千多年,去古希腊找一位大胡子老哥——亚里士多德。 可以说,他就是把这个思维方式系统化、理论化的鼻祖。 为了好理解,咱们先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是个特别爱刨根问底的小孩,不停地问“为什么?” “为什么天是蓝的?” “因为大气散射了太阳光。” “为什么大气会散射光?” “因为空气里有各种分子。” “为什么分子会散射光?” ...
好的,我们来聊聊Naval这位硅谷智者是怎么看待“第一性原理”这个时髦词儿的。 Naval眼中的“第一性原理”:不当复读机,当个建筑师 提到“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马斯克,他用这个方法把造火箭的成本算到了底,然后自己造出了更便宜的火箭。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纳瓦尔如何看待“第一性原理”?其实他一直在用,只是换了个说法 你好!看到你提这个问题,感觉你也是个喜欢深度思考的人。纳瓦尔·拉维坎特(Naval Ravikant)和“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简直是绝配。 很多人一提到第一性原理,马上会想到埃隆·马斯克,他用这个方法来造火箭、造电动车。
如何对抗“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误,指人们倾向于优先关注支持自己现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低估与之矛盾的证据。这在投资决策中特别危险,可能导致投资者固守错误观点,错失机会或放大风险。查理·芒格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副主席和沃伦·巴菲特的长期合作伙伴,在对抗这一偏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好的,我们来聊聊查理·芒格这位老爷子是怎么看待现在的教育制度的。 如果你看过芒格的演讲或者书,你会发现他说话特别直,一针见血。他对教育的批评,不是那种“哎呀,学生负担太重了”之类的表面问题,而是直指教育的核心——它到底有没有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思考。 总的来说,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下面这几个方面,我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1. 学科壁垒太森严,知识是孤立的(“筒仓效应”) 这是芒格最核心的批评。
查理·芒格推荐书单里最常见的主题 嘿,你好!我是芒格的粉丝,也读过不少他推荐的书。芒格这个人超级注重“心智模型”,就是用不同领域的知识来帮自己做决定,尤其是投资方面。他不是只看投资书,而是从各种地方吸取智慧。所以他的书单挺广的,但有些主题特别常出现。我来简单说说最常见的几个主题,以及为什么他这么推这些书。咱们一步步来,尽量说人话,不绕弯子。 1.
“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查理·芒格如何将数学思维延伸至商业逻辑? 嘿,你好!我是那种喜欢读投资书和听芒格演讲的普通人,芒格的这个想法我琢磨了好几年,觉得特别实用。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我会尽量用大白话解释清楚,不绕弯子。芒格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他总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这是他从数学家卡尔·雅可比那儿借来的话),本质上是把数学里的一个聪明技巧用到商业和投资上。咱们一步步来拆解。
芒格是怎么把“推理严密性”从法律带到投资里的? 嘿,你好!我是芒格的粉丝,也研究过他的投资思路。芒格这个人,以前是律师出身,你知道吧?在法律界,推理必须超级严密,一点小漏洞就能输掉官司。他就把这种“严密推理”的习惯,从法庭带到了股市投资上。让我简单跟你聊聊他是怎么做到的,尽量用大白话解释清楚。 先说说法律里的“推理严密性”是什么 在当律师的时候,芒格每天都要分析案子、找证据、推敲逻辑。
如何具体操作查理·芒格提出的“多次模拟推演”建议? 嘿,我是芒格的粉丝,也在投资和决策上实践过他的不少想法。你问的这个“多次模拟推演”,其实是芒格在决策时强调的一种方法,简单说就是别只想一件事会怎么成功,而是反复模拟各种可能的情况,尤其是坏的情况,来帮你避开陷阱。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就跟开车前检查轮胎一样,防患于未然。我来一步步跟你说说怎么操作,尽量接地气,像日常聊天那样。
查理·芒格在投资过程中如何运用博弈论思维? 查理·芒格并不像学者那样频繁地、公式化地引用“博弈论”这个词,但他投资决策的底层逻辑,却深刻地体现了博弈论的核心思维。对他而言,博弈论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学工具,而是他“心智模型格栅”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与心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等模型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 芒格运用博弈论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查理·芒格主张避免对未来做过多精细的预测,这一理念根植于他深刻的现实主义、对人类认知局限的清醒认识以及他独特的投资哲学。其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承认未来的根本不确定性(The Future is Fundamentally Unknowable) 芒格认为,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适应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充满了无数相互作用的变量、反馈循环和非线性关...
好的,这是您问题的回答。 查理·芒格对“事前验尸”的看法及其与“逆向思维”的结合 查理·芒格是“逆向思维”(Inversion)最著名的倡导者,而“事前验尸”(Pre-mortem)可以被看作是逆向思维在决策制定中一个极其强大和系统化的应用工具。虽然芒格本人可能不常使用“事前验尸”这个由心理学家加里·克莱恩(Gary Klein)提出的术语,但其核心思想与芒格的投资哲学和决策框架完全一致,他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