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的最新问题 (163)
想搞懂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复杂的商业模式扒光,看它最里面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性原理。
电商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一件事:把东西从卖家手里,高效地送到买家手里。
围绕这个本质,买家和卖家有几个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
买家想要:东西多、价格便宜、质量好、送得快、退货方便。
卖家想要:有大量顾客来买、开店成本低、平台好用。
可以这么理解,而且这个角度非常精准。
咱们用一个大白话的比喻来讲。
想象一下,你要开一个全国最大的集市。有两种收费模式:
模式一(传统模式):按成交收费。
就像一个菜市场,你给每个摊位提供地方,然后跟摊主说:“你卖出去多少菜,我抽10%。” 这很直接,也很好理解。摊主卖得多,你赚得多。这就是“佣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对摊主的价值评估就是“他能卖出多少货”。
当然可以。
你想想,在十几二十年前,你要在网上买一个东西,卖家在另一个城市,你俩谁也不认识谁,你会怎么办?
你先把钱打过去?万一他不发货怎么办,你找谁要去?
卖家先把货发给你?万一你收了货不给钱怎么办,他找谁要去?
你看,这事儿就卡在这了。买家和卖家之间最根本的那个障碍,就是“互不信任”。这就是你问题里提到的“交易信任的根本性约束”。这个障碍不解决,电子商务就没法玩儿。
这么说吧,这事儿其实特好理解。
你想想,在二十年前,让你给一个网上认识、但压根没见过面的人打钱,去买一个你摸都没摸过的东西,你心里虚不虚?钱打过去了,对方不发货怎么办?发过来的东西是坏的、是假货怎么办?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退货流程和消费者保护。
这就是当时所有人搞电商都面临的一个坎儿。大家都在想怎么把网页做得更漂亮,怎么拉更多的商家来开店。
这事儿其实特好理解,咱们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亚马逊最早是个开在网上的巨型沃尔玛。为了让这个“沃尔瑪”能24小时正常营业,还得能扛住黑色星期五那种挤爆门槛的客流,他们必须自己干很多脏活累活:自己建仓库(数据中心)、自己铺设水电线路(网络)、自己买发电机(服务器),还得保证电力供应绝对稳定、并且能随时扩容(弹性计算)。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话题。你把它想象成不是在分析一家公司,而是在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看看要搭出“价格低、品类多、交付快”这三个模型,最底下需要哪些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积木块。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性原理。
一、拆解“价格低”
你问自己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要想卖得便宜,前提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我的成本必须比别人低。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其实这事儿用个简单的比喻就能想明白。
想象一下,你是个顶级大厨,开了家火爆的线上披萨店。你的披萨天下第一,但你雇的是隔壁老王帮你送外卖。
一开始,生意不大,老王送送也还行。但很快问题就来了:
速度不可控:老王今天心情好骑得快,明天累了就慢悠悠。你跟顾客承诺“30分钟必达”,但你说了不算,得看老王。
这事儿其实不复杂,咱们把它拆开看就明白了。
首先,啥是“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你做所有决策的“根”。不管遇到什么新情况、多难的选择,你都回到这个根上来思考。就像你的人生准则,比如“诚实”,那你无论如何都不会去骗人。对亚马逊来说,这个根就是“客户至上”。
那贝索斯为啥要把“客户至上”当成这个“根”呢?
1.
回到2007年,我们抛开所有“事后诸葛亮”的看法,只从最根本的逻辑,也就是“第一性原理”出发,来分析iPhone成功的可能性,其实脉络会非常清晰。
这事儿得从当时人们最本质的需求和当时手机的“蠢样”说起。
第一,先看屏幕和键盘的根本矛盾。
2007年,市面上最牛的手机是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它们的共同点是:手机正面超过一半的面积,都被一块“死”的物理键盘占据了。
好,咱们聊聊这个话题。
说白了,“第一性原理”听着玄乎,其实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普通人做事,习惯参考“经验”,比如“别人都是这么做的”、“以前我们就是这么干的”。而第一性原理,是让你别管别人怎么做,也别管以前怎么做,而是去思考一个东西最核心、最本质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我们来看苹果。
你想想,在iPhone出来之前,手机是什么样的?诺基亚、黑莓,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实体键盘按键。
当然可以。咱们可以把这事儿想得简单点,就好像一个顶级大厨要给你做一道完美的菜。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什么是“用户体验”?说白了就是你用一个东西时的全部感受,爽不爽,顺不顺,安不安心。
那怎么才能保证你“爽”呢?
想象一下这位大厨(苹果)。
他得亲自挑选最新鲜、最合适的食材(硬件)。 他不能去菜市场随便买,因为别人的食材可能品质不稳定,有的番茄酸,有的甜,做出来的菜味道就不可控了。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
想象一下在iPhone出来之前,我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机?诺基亚、黑莓这些,屏幕下面总有一大堆密密麻麻的物理按键。当时所有手机厂商,包括用户,都觉得手机就该是这个样子的。想做得更好?那就是把键盘手感做得更舒服、按键功能更强大。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就像以前的人觉得马车要做得更快,就得去找更强壮的马,而不是去想能不能发明汽车。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事儿。
想理解星链这事儿,你得先看透马斯克这个人。他搞所有这些公司的最终目的,就像他自己说的,是为了让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简单说就是移民火星。这是他的终极目标,也是他思考所有问题的出发点。
好,现在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来拆解一下,就像把一个大玩具拆成最基础的零件来看:
零件一(终极目标):要去火星。
这不是去旅游,而是要建一个能自给自足的城市。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想象一下,在马斯克之前,大家造火箭的思路基本是“照着葫芦画瓢”。NASA说火箭应该长这样、用这个零件、走这个流程,那承包商(比如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就照做。这是一种“类比思维”,就是“别人一直都这么干,所以我们也这么干”。
这种模式下,NASA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风险,并且是“成本+”合同。意思是,承包商造火箭花了多少钱,NASA全报销,然后再给一笔固定的利润。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事儿。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火箭回收这个想法很早就有了,但为什么直到最近才实现?就是因为“材料、燃料、力学”这三兄弟终于都修炼到家了。
咱们把它拆开看,用大白话讲讲。
1. 力学:怎么让一个“铁罐子”从天上稳稳地落下来?
这是最核心的,也是最违反直觉的部分。我们扔个东西上天,它掉下来是“自由落体”,啪叽一下摔碎。火箭回收,就是要让它“反自由落体”。
好,我来给你打个比方,保证你能听懂。
想象一下,传统的航天公司好比是顶级米其林大厨,他们做菜(造火箭)用的都是最顶级的、现成的、别人处理好的食材(零部件)。比如,他们需要一个特殊的螺丝,就直接从一家专门做航天螺丝的供应商那里买,这个螺丝可能要几千块,因为供应商也要赚钱,也要摊销研发成本。整个火箭成千上万个零件,都是这么一层一层买下来的,每个环节都有人要加价,最后火箭的价格自然是天价。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十多年前的马斯克,你想卖电动车,你会遇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大家凭什么买你的车?
当时的人们最大的顾虑,不是车好不好看,也不是加速快不快,而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问题:“我开这个车,万一半路没电了怎么办?我去哪儿充电?”
这就是所谓的“里程焦虑”。
好,现在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怎么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事儿。
要用“第一性原理”来想这事儿,就得把所有复杂的商业模式、历史包袱全扔掉,回到最原始、最根本的问题上:一家车企,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造出好车,然后高效地卖给用户,并提供服务,最终实现盈利。
好,抓住这个核心,我们来拆解两种模式。
先看传统的“4S店模式”
你把它想象成一个层层转包的工程。
链条太长:车企(甲方) → 4S店(总包) → 你(最终用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核心就一句话:传统车厂是用“类比”思维,而特斯拉是用“第一性原理”思维。
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传统车厂的“类-比-思-维”
你想想,在特斯拉出来之前,传统车厂是怎么看电动车的?
他们会拿电动车和自己最熟悉的燃油车做“类比”:
“发动机”太贵了:他们一看,哦,电动车不用发动机,改用电池和电机。
“第一性原理”这个词听起来很唬人,但说白了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是:忽略当前所有人的做法和“市场价”,只从最基础、最根本的物理事实出发,一步步推导出结论。
咱们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你想吃一盘番茄炒蛋。你可以直接去餐厅点,菜单上写着30块钱一盘。这就是“供应商定价”,是市场给你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