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的最新问题 (163)

绝对不能。这俩是合作关系,不是替代关系。 你可以这么想:第一性原理就像是菜谱的底层逻辑,比如美拉-德反应(为啥肉煎了会香)、乳化作用(为啥油和水能混合成酱汁)。你知道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菜谱,甚至创造新菜。 但科学实验呢?就是你亲自动手去做这道菜,去尝味道。你光靠理论,能“算”出这道菜一定好吃吗?肯定不能。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可能会好懂一些。 想象一下,你想搞清楚“是不是加了酵母,面包就一定会变得松软?” 这是一个很棒的原理猜想。但如果你在做面包的时候,既加了酵母,又加了泡打粉,还用了高筋面粉,并且使劲揉了半小时面团,最后烤出来的面包确实非常松软。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面包松软,到底是因为酵母,还是泡打粉,还是面粉种类,还是你揉面的技术?你没法确定。
创建时间
9/18/2025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它俩不是一回事,但又有那么点关系。 你可以这么想: 热力学第一定律,说白了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一个宇宙的基本规则:能量不能凭空变出来,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换个“马甲”,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比如,你烧开水,是把电能(或燃气化学能)变成了水的内能(热能);你手机充电,是把电能变成了电池里的化学能。
创建时间
9/18/2025
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人都容易搞混。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讲我的理解。 你可以这么想: 经验公式 = 老司机的“独门秘方”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木匠,他不用去算什么复杂的力学,光凭手感和眼睛一看,就知道这块木头用多大的力气、从哪个角度劈下去最省力、效果最好。 你问他为啥?他可能说不出一套完整的物理理论,但他会告诉你:“我干了几十年了,就是这么干的!” 这个“独门秘方”就是经验公式。
哈喽,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有代表性。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让你能get到为什么这玩意儿在理论物理里这么重要。 你可以这么想,科学研究有几种玩法。 第一种玩法:经验主义,像个老中医。 这就好比一个老中医看病,他 dựa vào “望闻问切”和祖传的方子。比如他说:“你这个症状,用当归配黄芪,效果好。” 你问他为啥?他可能会说:“经验嘛,几百年来都这么用的,好使。
创建时间
9/18/2025
这么说吧,第一性原理本身不是一个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工具,恰恰相反,它是从最根本的层面“预言”了不确定性的必然存在。 你可以把这事儿想象成玩一个游戏。 第一性原理,就相当于这个游戏的“底层规则手册”。在量子物理这个游戏里,最核心的规则手册就是薛定Gin方程这类东西。我们做研究,就得严格遵守这本手册,不能自己瞎编规则,也不能凭感觉说“我觉得应该是这样”。
创建时间
9/18/2025
这得分情况来看。在某个范围内,它绝对是;但在更广的范围里,它又不是了。 你可以这么理解:把“第一性原理”想象成一套游戏最底层的规则,所有玩法和技巧都是基于这套规则衍生出来的。 在“经典力学”这个游戏里,牛顿定律就是最底层的规则。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几乎所有运动现象,比如你扔一个球,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汽车怎么刹车,火箭如何升空……这些都属于“经典力学”的范畴。
创建时间
9/18/2025
这么说吧,这就好比你学做菜。 如果你只是跟着菜谱一步一步做,比如菜谱说“放一勺盐”,你就放一勺。这次成功了,下次可能因为食材、火候不一样就失败了。你不知道为什么失败,因为你只是在模仿,不明白“盐”在这里到底起什么作用——是为了调味?还是为了让肉质更嫩?或者只是为了杀菌? 但如果你去追问根本原因,你就会去搞明白:盐(氯化钠)的分子是怎么影响食物风味的,它又是如何通过渗透压让蔬菜脱水、让肉类保鲜的。
这么说吧,这俩东西就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做菜”的方法。 “归纳法”好比是“看菜谱学做菜”。 你想学做一道宫保鸡丁。你找来十份评价最高的菜谱,发现它们都说要用鸡胸肉、花生米,都要先放葱姜蒜爆香。于是你总结出一个规律:“做成功的宫保鸡丁,就得遵循这个流程和这些材料。” 这就是归纳法。你通过观察很多已经成功的例子(菜谱),总结出一个通用的模式或规则,然后照着做。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聊聊我的理解。 你可以这么想,第一性原理思维,说白了就是让你像个“杠精”一样,别管别人怎么说、以前是怎么做的,凡事都往最根源、最基础的那个点上去刨,刨到那些“公理”一样、再也拆分不了的事实上,然后从这些事实出发,重新推导出一个结论。 那科学方法是怎么体现这一点的呢?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1.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一下子就戳到了一个很核心的矛盾点上。 我的理解是,这要看我们怎么定义“第一性原理”里的“第一”。它是绝对意义上的“第一”,还是相对意义上的“第一”? 从一个普通人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我们用的“第一性原理”其实是相对的、在特定系统里的“第一”。 打个比方,我们玩象棋。象棋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就是“马走日、象走田、兵只能往前”这些基本规则。
当然有,而且区别还挺大的。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你可以把“第一性原理”想象成盖房子的“地基”。大家都要打地基,但用什么材料、怎么打,想法可不一样。 西方的“第一性原理”:像是在玩乐高积木 西方哲学,尤其是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就特别喜欢“刨根问底”。他们认为,任何复杂的东西,都可以拆解成一堆最基本、最简单、再也无法拆分的“积木块”。这个“积木块”就是第一性原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觉得可以把柏拉图的理念论看作是第一性原理的一种非常古老、非常哲学的“精神祖先”。它们在思维方式上很像,但应用的领域和最终得出的“原理”不太一样。 让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 先说柏拉图的理念论(Theory of Forms)。 想象一下“床”这个东西。你见过木头床、铁艺床、单人床、双人床……各种各样的床。
我个人觉得,这俩非但不矛盾,反而是一对黄金搭档,缺了谁都不行。很多人觉得它们矛盾,主要是把“经验主义”跟“凭经验办事”或者“思维僵化”划等号了,但这其实是两码事。 你可以这么理解: 第一性原理,是“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 它就像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小孩,不满足于“大家都这么干”的答案。比如造车,他不会想“现在的车都这样,我怎么把它改得更好一点?”。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我们所有的知识和道理想象成一个用乐高积木搭起来的巨大城堡。 这个城堡可能看起来非常宏伟、复杂,有很多漂亮的塔楼和房间。但问题是,如果最底下的那些积木块本身就是用烂泥巴捏的,或者只是随便堆在那儿,那整个城堡随时都可能塌掉。一阵风、一场雨,或者有人轻轻一推,就完蛋了。 追求“不可再分解的真理”,其实就是在为我们这座“知识城堡”寻找最坚固、最可靠的“地基”和“基础积木”。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会把这两个概念搞混。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辆乐高积木搭好的汽车。 “还原论”就像是,你把这辆乐高汽车小心翼翼地拆开,把每一个零件都分门别类放好:这是轮子,这是红色的2x4积木,这是透明的车窗……然后你得出结论:“哦,这辆车本质上就是由这些轮子、积木、车窗组成的。
这两者最核心的相通之处,就是都在寻找一个绝对可靠、不容置疑的“原点”。 你可以这么理解: 笛卡尔当时想啊,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真的?万一我们是在做梦呢?万一有个魔鬼在欺骗我们呢?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怀疑了一遍,发现几乎没有什么是绝对可靠的。 但他突然想通了一点:即使我怀疑一切,即使我被欺骗,但“我正在怀疑”、“我正在思考”这件事本身是无法被怀疑的。
这么说吧,这两个词听起来很像,都像是“最根本的起点”,但它们的出发点和用法其实很不一样。 公理(Axiom)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游戏规则”**。 比如下象棋,规则就是“马走日,象走田”。你不会去问“马为什么要走日?”。这就是公理,它是我们讨论问题、构建体系时,大家一致同意的、无需证明的、必须接受的前提。在几何学里,“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就是一条公理。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要把亚里士多德说的“第一性原理”讲给一个普通人听,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玩“刨根问底”游戏。比如你问一个小孩:“你为什么要去上学?” 他说:“为了学知识。” 你再问:“为什么要学知识?” 他说:“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 你继续问:“为什么要找好工作?” 他说:“为了赚钱养家。
哈喽,聊到“第一性原理”的哲学起源,这事儿得把时间往前倒腾两千多年,去古希腊找一位大胡子老哥——亚里士多德。 可以说,他就是把这个思维方式系统化、理论化的鼻祖。 为了好理解,咱们先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是个特别爱刨根问底的小孩,不停地问“为什么?” “为什么天是蓝的?” “因为大气散射了太阳光。” “为什么大气会散射光?” “因为空气里有各种分子。” “为什么分子会散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