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
创业的最新问题 (166)
说白了,大家都很忙,时间也很宝贵。用你写的东西,归根结底就几个原因:
1. 你帮我省事了。
可能我以前做某件事要花1小时,用了你的东西,点两下鼠标,5分钟就搞定了。这省下的55分钟,我干点啥不好?比如记账软件,我不用自己拿着计算器和Excel去算了,你都帮我弄好了,我只要录入就行。这就是价值。
2. 你帮我省钱了,或者帮我赚钱了。
打个比方帮你理清一下,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你是在开一家五金店,还是在开一家餐厅?
如果你的用户是开发者,那你就是在开一家“五金店”。
来你店里的都是“装修师傅”(开发者)。他们买电钻、螺丝刀、水管、电线,不是为了把这些东西摆在家里好看,而是要用它们去盖房子、搞装修(开发软件)。
他们关心什么? 工具好不好用、效率高不高、够不够专业、和他们手头其他的工具能不能配得上。
这么说吧,这得分两种情况,我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这就像拍电影和盖房子的区别。
第一种,是“只能跑一次”的,我们管它叫“电影布景式”Demo。
你想想电影里那些看着特别宏伟的古代宫殿或者欧洲街景,从镜头前看,哇,完美无瑕,跟真的一模一样。但你要是绕到布景后面去,会发现全是木头架子和泡沫板撑着的。
这种 Demo 就是这样。
这几乎是每个做产品、写代码的人都会问自己的问题,尤其是第一回自己搞点东西的时候。所以别担心,你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在认真思考了,这是好事。
咱们换个角度想,别把这事儿想得太“技术”。
你就当自己不是在开发系统,而是在开一家餐馆。
过早优化,就像什么呢?
就像你租了个铺面,菜品都还没想好,菜单也没定,更一个客人都没有呢,你就已经开始花大价钱去改造厨房了。
老实说,这个问题没法简单回答“能”或“不能”,因为它就像在问:“我开的这家餐厅,能同时招待 500 个客人吗?”
答案取决于很多事,不光是厨子(你的代码)手艺好不好。
1. 你的代码(厨艺和菜谱)
代码效率: 同样一道菜,手艺好的厨子(高效的代码)可能 5 分钟就出锅了,手艺差的(低效的代码)可能要 15 分钟。当只有一个客人时,多等 10 分钟没啥。
兄弟,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i18n 这玩意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说它是“世界的麻烦制造机”,一点都不过分。
直接说我的看法:如果你是刚起步,产品都还没几个人用,千万别碰多语言。
为什么?
你想想,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啥?是验证你的想法行不行得通,你的产品是不是真的有人要。这就像你开了个小餐馆,当务之急是把一两道招牌菜做好,让第一批客人吃了都说好,愿意再来。
这个问题太经典了,几乎每个技术出身的人在做自己的产品时,都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自己。
你可以这么想一个场景:你是想先打造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然后满世界去寻找一个需要用它来砍的东西?还是先发现生活中有一块肉很难切,然后去找一把合适的刀?
“为了炫耀技术”就像前者,你手里有把“宝剑”(比如最新的AI模型、最酷的架构),你太爱它了,总想用它来做点什么,于是你做的产品,本质上是为了给这把剑找个应用场景。
哥们儿,先别急着想出书的事,能有这个想法,说明你对自己的作品是真爱,而且有信心,这比什么都重要。这股劲儿是创业最宝贵的。
咱们把“优雅”这个词换个方式聊,可能更接地气。一个好的 API 结构,其实就像一家餐厅的菜单和它的后厨管理。
1. 菜单本身清不清晰?(API 的设计)
菜名好不好懂? 比如你的一个功能是“获取用户信息”,那你的 API 路径是不是类似 /user/get_info 或者 /...
这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刚起步的团队都会纠结。我用大白话给你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单体服务,就像开一家小餐馆。
你自己是老板兼厨师兼服务员。所有事都在这一个小店里发生:买菜、洗菜、炒菜、上菜、收钱。
优点: 开张快!你一个人或者带一两个人,租个店面马上就能干起来。沟通成本为零,想加个新菜,自己琢磨一下,第二天就能卖。管理起来非常简单,反正就这一个店。
缺点: 做大了就麻烦了。
当然能,而且这事儿至关重要。我以前也犯过对着投资人画满各种框图、大谈技术选型的错,结果就是我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听得云里雾里。
后来我才明白,你得换个频道。记住一个核心:**投资人不懂技术,但他懂生意。**所以你说的每一个字,都必须能和他关心的“生意”挂上钩。
别跟他们聊什么“微服务”、“容器化”、“高并发”、“多活架构”,这些词一说出来,他们脑子里的门就关上了。
老兄,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刚起步的创始人都纠结过。我直接给你个底线答案:选哪个都不会决定你公司的生死,这事儿没那么严重。
别把这俩东西想得太玄乎,它们就是个工具,好比你装修房子,用的是博世的电钻还是牧田的电钻。俩都是顶级牌子,都能把活儿干得漂漂亮亮。你家最后装得好不好,关键看的是设计师的图纸(你的产品设计)、施工队的水平(你的团队能力),而不是电钻的牌子。
哥们,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想做点自己东西的人都想过。
答案是:有可能,但关键看你怎么定义'MVP',以及你的想法有多复杂。
别把MVP(最小可行性产品)想成一个功能齐全、界面精美的App。它不是产品的1.0版本,更像是0.1版本。
把它想象成一个**“能验证你核心想法的最小工具”**。
举个例子:假如你想做一个“宠物版抖音”。
哥们儿,这事儿问到点子上了。一个IT工程师的创业故事能不能打动人,关键不在于你的技术有多牛,代码有多优雅,而在于你能不能把冰冷的技术,用有温度的故事包装起来。
别先急着说你用了什么框架、什么算法,那些是“做什么”(What)和“怎么做”(How)。听众,无论是投资人、用户还是你未来的员工,首先关心的是“为什么”(Why)。
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打磨一下你的故事,看看能不能把人“勾”住:
1.
老哥,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想法,但不一定说得这么直白。
首先得说,烦代码 review(Code Review,简称CR)这事儿,太正常了。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写得挺完美,结果被同事提一堆意见,又是格式又是逻辑,甚至还有命名规范,感觉就像是作文被老师用红笔改得面目全非,心里肯定不爽。特别是遇到那种特别较真、甚至有点“杠精”的同事,CR的过程简直是种折磨。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多人都问过自己,甚至有点焦虑。尤其是在 IT 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别说 10 年,3 年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都很难说。
所以,我的看法是:你能,也不需要,说得“一清二楚”。
听起来有点矛盾,我给你打个比方:
这就像晚上开车。你不可能看清 10 公里外的路,车灯最多也就照亮前面一两百米。但你需不需要看清全程才出发?不需要。你只需要看清眼前的路,然后一直开,就能到达目的地。
几乎不可能,而且那不正常。
把对产品的热情想象成谈恋爱。
刚开始,是热恋期。你满脑子都是它,怎么看怎么顺眼。你为它设计一个新功能,就像给恋人准备一份惊喜;第一个用户注册,就像第一次牵手,能让你开心好几天。这个阶段,你每天早上醒来,确实会迫不及待地想为它做点什么。
但日子久了,就进入了“过日子”阶段。
你会发现你的产品有各种各样的毛病(Bug),怎么改都改不完。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技术人都会遇到的一个经典“岔路口”。这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和活法,没有哪个更好,关键看哪个更适合你。
我们可以把这两条路想象成两种角色:
第一种:当“船长”,目标是发现新大陆(独角兽)。
你要做的事: 你的核心任务不再是划船(写代码),而是看海图、定航线、找投资、招船员、分配食物、鼓舞士气。你可能几年都摸不到船桨,每天都在处理各种人的问题、钱的问题和方向的问题。
这个问题太经典了,几乎每个做技术的人都会在某个阶段反复问自己。
我给你打个比方吧,这就像一个厨师。
你是想当一个“分子料理大师”,还是想当一个“街边小馆的老师傅”?
“技术的酷炫实现”就像是分子料理。你刚学会了液氮、低温慢煮、泡沫技术,你特别兴奋,想把所有菜都做成别人看不懂的样子。你做了一道“低温慢煮48小时澳洲和牛配鱼子酱泡沫”,这道菜技术含量爆表,看起来特别牛,发朋友圈绝对一堆人点赞。
哥们,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也是很多人想走捷径时会遇到的一个大坑。我见过因此财富自由的,也见过更多被坑得一无所有还浪费一年时间的。咱不说虚的,就聊聊这里面的门道。
首先你得搞清楚一个核心问题:这是你自己的事业,还是你在为别人的梦想打白工?
如果是你和几个合伙人一起从零开始创业:那没工资很正常。因为你不是“员工”,你是“老板”之一。
当然能,而且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失败。
很多人把创业看成一条单行道,要么走到头,要么就“掉下悬崖”。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次高强度的“副本挑战”。你一个人或者带着几个队友,去挑战一个远超你们当前“等级”的BOSS。打赢了,血赚;打输了,其实也很正常,大部分人都打不赢。
关键在于,打这个“副本”的过程中,你学到的东西远比在公司里“刷小怪”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