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
创业的热门问题 (166)
好的,我来给你讲讲这个事儿。
想象一下,整个互联网就是一张巨大的学术论文引用网络。
PageRank是怎么工作的?
核心思想:投票
一个网页A如果链接到了网页B,就相当于网页A给网页B投了一票。这个想法很简单,一个网页被链接得越多,说明它可能越重要,就像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它越有分量。
关键创新:票的“含金量”不同
这才是佩奇和布林最牛的地方。他们认为,不是所有投票都是平等的。
如果我今天从零开始做一个web项目,我会选择做一个“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器”。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其实想法很简单。
想象一下,你突然想学一个新东西,比如“用Excel做数据分析”、“学做播客”或者“如何入门理财”。你做的第一件事通常是上网搜索。然后问题就来了,你会搜到成千上万篇文章、视频教程、网课广告,信息多到爆炸。
兄弟,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估计是每个想自己干的工程师都琢磨过的事。这其实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咱不扯那些虚的,就聊点大白话。
想当独角兽,是啥样的?
这就像你要去参加奥运会,目标就是金牌。
玩法: 你的目标不是“赚钱”,而是“值钱”。你要用一个性感的故事,去吸引投资人(VC),拿他们的钱,然后不计成本地去抢市场、扩规模。盈利?那是后来的事,甚至上市了还在亏钱都很正常。
哈哈,梦里啥都有。你要是真指望用户的 bug 报告比你写的代码还详细,那公司离倒闭也就不远了。
绝大多数用户的反馈是这样的:
“这个软件根本用不了!” (哪个功能用不了?怎么就用不了?)
“闪退了,垃圾!” (在哪个界面?做了什么操作之后闪退的?)
“为什么我付了钱还不是会员?” (你的账号是哪个?订单号多少?)
你看,用户的世界很简单: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我的目的没达到,我很不爽。
哥们,这感觉我太懂了。你辛辛苦苦搞出来的东西,不管是写了个新功能、还是琢磨出个创业点子,发出来结果没人搭理,那感觉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特失落。
会不会自闭?这得看你怎么想这事儿。
首先你得明白,点赞这东西,是世界上最廉价的反馈。
它代表不了什么。可能你发的时间不对,可能你的标题没起好,可能看的人当时正忙着上厕所就划过去了。一个“赞”背后有太多偶然因素,它跟你的东西牛不牛逼,没有绝对关系。
嗨,朋友,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做出很棒产品的人都卡在这一步。别把它想得太复杂,其实没那么多高深的理论。
想象一下,你不是在做软件,而是在街角开了个小小的早餐摊。你的第一个顾客会是谁?
1. 从你身边下手(最容易,也最重要)
你的第一个用户,很可能就是你的朋友、家人、前同事、同学。
别不好意思。
这问题挺经典的,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得看你这个团队和产品到底处在什么阶段,缺什么。不过,通常来说,答案基本都落在两个人身上:产品设计师 或 销售/市场人员。
咱们可以分情况聊聊:
情况一:如果你的产品是给普通大众用的(比如一个App,一个网站)
那我强烈建议第一个非工程师是 产品设计师(UI/UX Designer)。
你想想,一个全是工程师的团队,最擅长的是把功能实现,保证代码稳定可靠。
老哥,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想法,但不一定说得这么直白。
首先得说,烦代码 review(Code Review,简称CR)这事儿,太正常了。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写得挺完美,结果被同事提一堆意见,又是格式又是逻辑,甚至还有命名规范,感觉就像是作文被老师用红笔改得面目全非,心里肯定不爽。特别是遇到那种特别较真、甚至有点“杠精”的同事,CR的过程简直是种折磨。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技术人都会遇到的一个经典“岔路口”。这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和活法,没有哪个更好,关键看哪个更适合你。
我们可以把这两条路想象成两种角色:
第一种:当“船长”,目标是发现新大陆(独角兽)。
你要做的事: 你的核心任务不再是划船(写代码),而是看海图、定航线、找投资、招船员、分配食物、鼓舞士气。你可能几年都摸不到船桨,每天都在处理各种人的问题、钱的问题和方向的问题。
这个问题太经典了,几乎每个做技术的人都会在某个阶段反复问自己。
我给你打个比方吧,这就像一个厨师。
你是想当一个“分子料理大师”,还是想当一个“街边小馆的老师傅”?
“技术的酷炫实现”就像是分子料理。你刚学会了液氮、低温慢煮、泡沫技术,你特别兴奋,想把所有菜都做成别人看不懂的样子。你做了一道“低温慢煮48小时澳洲和牛配鱼子酱泡沫”,这道菜技术含量爆表,看起来特别牛,发朋友圈绝对一堆人点赞。
哥们,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也是很多人想走捷径时会遇到的一个大坑。我见过因此财富自由的,也见过更多被坑得一无所有还浪费一年时间的。咱不说虚的,就聊聊这里面的门道。
首先你得搞清楚一个核心问题:这是你自己的事业,还是你在为别人的梦想打白工?
如果是你和几个合伙人一起从零开始创业:那没工资很正常。因为你不是“员工”,你是“老板”之一。
当然能,而且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失败。
很多人把创业看成一条单行道,要么走到头,要么就“掉下悬崖”。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次高强度的“副本挑战”。你一个人或者带着几个队友,去挑战一个远超你们当前“等级”的BOSS。打赢了,血赚;打输了,其实也很正常,大部分人都打不赢。
关键在于,打这个“副本”的过程中,你学到的东西远比在公司里“刷小怪”多得多。
这么想,大多数人创业,会先看“什么东西好卖”。比如,看到奶茶市场很大,一年几千亿,就想着我也去做奶茶,争取分到一小块蛋糕。这就是“市场规模”思维。你是在一个已有的、被别人定义好的规则里玩游戏,你的目标是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点,比如口味更好、包装更漂亮、价格更便宜。这是一种“更好”的竞争。
但马斯克不这么干。他会直接无视现有的市场和产品,去问最根本的问题,问到物理学定律那里去。这就是“物理约束”思维。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两种不同的学做菜的方式。
第一种是“类比思考”,就像我们大多数人。我们拿到一个菜谱,上面写着:第一步放油,第二步放葱姜蒜,第三步放肉……我们跟着菜谱一步步做。这样做出来的菜,味道不会差,但也很难有什么惊喜。我们只是在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
第二种就是“第一性原理思考”。一个顶级大厨他不会死记硬背菜谱。
想被YC看上,你得明白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他们看的不是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而是几样更本质的东西。
关于“有潜力的初创公司”,他们主要看三点:
一个真实且足够痛的问题 (A Real, Painful Problem):
你是不是在解决一个真实存在、让很多人头疼不已的问题?最好的情况是,你自己就是这个问题的受害者,这叫“为自己挠痒”(scratch your own itch)。
哈喽,聊到Y Combinator(简称YC)这几年的变化,那可真不少。你要是几年前问我,我可能会说它是个标准化的“初创公司训练营”,但现在,它更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庞然大物。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变化:
1. 给钱的方式变了,变得更大方也更“精明”了
以前YC的deal(投资条款)很经典:给12.5万美元,占你公司7%的股份。简单明了,童叟无欺。
如果你想申请YC,那看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简称PG)的文章是必须做的功课。他的文章非常多,但有几篇是大家公认的“圣经”,不看真的会吃亏。我给你理一下,按重要性排吧:
《做那些无法规模化的事》(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为啥必读: 这篇可以说是YC精神的核心。它告诉你,创业初期别总想着搞一个能服务百万用户的全自动系统。
从Google这些看起来很失败的项目里,我们普通人或者想做点事的人能学到的东西其实特别实在,基本可以归结为几点大白话:
技术再牛,也得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
Google Glass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东西刚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哇,太酷了,未来科技!”但冷静下来想一想:我戴上它,到底能干嘛?它解决了我的什么痛点?是看导航方便了一点,还是拍照快了一点?为了这点“方便”,我得花一大笔钱,还得...
说到苏珊·沃西基,她和谷歌的缘分可以说是从自家车库开始的。
当年谷歌的两个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还是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就是租了她家位于加州门洛帕克的车库作为公司的第一个“办公室”。所以,很多人开玩笑地称她为“谷歌的房东”。
但她的角色远不止房东这么简单。后来她也加入了谷歌,成为公司第16号员工,也是第一位市场营销经理。
啊,聊起“不作恶”这个事儿,这可以说是谷歌早期文化里最核心也最传奇的一笔了。
这句口号的诞生其实挺草根的。它不是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谷歌创始人)在某个战略会议上提出来的,而是源自于早期员工的自发想法。大概在2000年左右,当时谷歌还是一家快速成长的创业公司,工程师保罗·布赫海特(Paul Buchheit,他也是Gmail的创始人)和阿米特·帕特尔(Amit Patel)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