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决策

思维与决策的最新问题 (359)

回到2007年,我们抛开所有“事后诸葛亮”的看法,只从最根本的逻辑,也就是“第一性原理”出发,来分析iPhone成功的可能性,其实脉络会非常清晰。 这事儿得从当时人们最本质的需求和当时手机的“蠢样”说起。 第一,先看屏幕和键盘的根本矛盾。 2007年,市面上最牛的手机是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它们的共同点是:手机正面超过一半的面积,都被一块“死”的物理键盘占据了。
好,咱们聊聊这个话题。 说白了,“第一性原理”听着玄乎,其实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普通人做事,习惯参考“经验”,比如“别人都是这么做的”、“以前我们就是这么干的”。而第一性原理,是让你别管别人怎么做,也别管以前怎么做,而是去思考一个东西最核心、最本质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我们来看苹果。 你想想,在iPhone出来之前,手机是什么样的?诺基亚、黑莓,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实体键盘按键。
当然可以。咱们可以把这事儿想得简单点,就好像一个顶级大厨要给你做一道完美的菜。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什么是“用户体验”?说白了就是你用一个东西时的全部感受,爽不爽,顺不顺,安不安心。 那怎么才能保证你“爽”呢? 想象一下这位大厨(苹果)。 他得亲自挑选最新鲜、最合适的食材(硬件)。 他不能去菜市场随便买,因为别人的食材可能品质不稳定,有的番茄酸,有的甜,做出来的菜味道就不可控了。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 想象一下在iPhone出来之前,我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机?诺基亚、黑莓这些,屏幕下面总有一大堆密密麻麻的物理按键。当时所有手机厂商,包括用户,都觉得手机就该是这个样子的。想做得更好?那就是把键盘手感做得更舒服、按键功能更强大。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就像以前的人觉得马车要做得更快,就得去找更强壮的马,而不是去想能不能发明汽车。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事儿。 想理解星链这事儿,你得先看透马斯克这个人。他搞所有这些公司的最终目的,就像他自己说的,是为了让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简单说就是移民火星。这是他的终极目标,也是他思考所有问题的出发点。 好,现在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来拆解一下,就像把一个大玩具拆成最基础的零件来看: 零件一(终极目标):要去火星。 这不是去旅游,而是要建一个能自给自足的城市。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想象一下,在马斯克之前,大家造火箭的思路基本是“照着葫芦画瓢”。NASA说火箭应该长这样、用这个零件、走这个流程,那承包商(比如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就照做。这是一种“类比思维”,就是“别人一直都这么干,所以我们也这么干”。 这种模式下,NASA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风险,并且是“成本+”合同。意思是,承包商造火箭花了多少钱,NASA全报销,然后再给一笔固定的利润。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事儿。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火箭回收这个想法很早就有了,但为什么直到最近才实现?就是因为“材料、燃料、力学”这三兄弟终于都修炼到家了。 咱们把它拆开看,用大白话讲讲。 1. 力学:怎么让一个“铁罐子”从天上稳稳地落下来? 这是最核心的,也是最违反直觉的部分。我们扔个东西上天,它掉下来是“自由落体”,啪叽一下摔碎。火箭回收,就是要让它“反自由落体”。
好,我来给你打个比方,保证你能听懂。 想象一下,传统的航天公司好比是顶级米其林大厨,他们做菜(造火箭)用的都是最顶级的、现成的、别人处理好的食材(零部件)。比如,他们需要一个特殊的螺丝,就直接从一家专门做航天螺丝的供应商那里买,这个螺丝可能要几千块,因为供应商也要赚钱,也要摊销研发成本。整个火箭成千上万个零件,都是这么一层一层买下来的,每个环节都有人要加价,最后火箭的价格自然是天价。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十多年前的马斯克,你想卖电动车,你会遇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大家凭什么买你的车? 当时的人们最大的顾虑,不是车好不好看,也不是加速快不快,而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问题:“我开这个车,万一半路没电了怎么办?我去哪儿充电?” 这就是所谓的“里程焦虑”。 好,现在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怎么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事儿。 要用“第一性原理”来想这事儿,就得把所有复杂的商业模式、历史包袱全扔掉,回到最原始、最根本的问题上:一家车企,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造出好车,然后高效地卖给用户,并提供服务,最终实现盈利。 好,抓住这个核心,我们来拆解两种模式。 先看传统的“4S店模式” 你把它想象成一个层层转包的工程。 链条太长:车企(甲方) → 4S店(总包) → 你(最终用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核心就一句话:传统车厂是用“类比”思维,而特斯拉是用“第一性原理”思维。 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传统车厂的“类-比-思-维” 你想想,在特斯拉出来之前,传统车厂是怎么看电动车的? 他们会拿电动车和自己最熟悉的燃油车做“类比”: “发动机”太贵了:他们一看,哦,电动车不用发动机,改用电池和电机。
“第一性原理”这个词听起来很唬人,但说白了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是:忽略当前所有人的做法和“市场价”,只从最基础、最根本的物理事实出发,一步步推导出结论。 咱们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你想吃一盘番茄炒蛋。你可以直接去餐厅点,菜单上写着30块钱一盘。这就是“供应商定价”,是市场给你的价格。
想象一下,你突然被扔到一个陌生的荒岛上,你之前所有的计划、你带的地图(假设是城市地图)全都作废了。这时候你要活下去,你会怎么做? 你不会再去看那张没用的城市地图,而是会回归最基本的问题: 我需要什么才能活下去? 答案:水、食物、安全的住所。 我拥有什么? 答案:一双手、一个脑子、可能还有一把小刀。
好问题,这事儿想不明白,能把人焦虑死。咱们聊聊怎么用“第一性原理”把它看清楚,不说那些虚的。 所谓“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把事情扒得只剩下内裤,看到最核心、最不能再分的那个点。就像问“车是啥?”——不是“带轮子的马车”,而是“一个能从A点移动到B点的个人工具”。从这个根儿上,才能长出特斯拉,而不是更快的马。 判断竞争对手的威胁,也得这么干。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没那么玄乎。咱们换个方式聊,别扯那些复杂的术语。 打个比方,你是个船长,要带船员穿越一片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年都可能风暴不断的魔鬼海域。这就是“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你的目标是不仅要活下来,还要最终到达宝藏岛。这就是“保持战略韧性”。 这时候,你有两种选择: 看别人怎么开船:你看别的船都往东走,你也跟着往东;别的船降下半帆,你也跟着降。这叫“类比思维”。
这么说吧,这事儿就像是“皇帝的新衣”。 大部分人创业,其实是在做“更好”的衣服,比如用料更华丽、款式更新颖。他们看到别人做衣服卖得好,就觉得我也应该去做衣服,这就是“类比思维”。整个行业都在这个轨道上跑,大家默认的前提是“皇帝需要穿衣服”。 但这时候,一个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创业者跑过来了。
好问题,这个问题如果用“第一性原理”来想,其实特别简单,能帮你扒掉很多复杂的包装,看清本质。咱们别扯那些复杂的定义,就用大白话聊。 所谓第一性原理,就是把一件事拆到最基本、最核心的单元,直到没法再拆为止,然后从这个根儿上开始往回想。 那么对于“风险”这件事,拆到最后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就两样东西:“概率”和“影响”。
好问题,咱们聊聊这个。别想得太复杂,第一性原理就是让你像个一无所知的“杠精”一样,对每个问题都刨根问底,直到找到最根本、最不可动摇的那个点。我们把定价这事儿拆开来看。 1. 成本:你的“生存底线” 这是最简单的边界,也是最硬的。用第一性原理问自己: “为了让这个东西(或服务)交到客户手上,我最少最少要花掉哪些钱,一分都不能少?” 别去看竞争对手的定价,也别想当然。
当然可以,这事儿用大白话聊最有意思。 咱们先把这几个词想得简单点: 平台型企业:就像一个菜市场。它自己不种菜也不卖菜,就是提供一个场地,让卖菜的和买菜的来这里交易。淘宝、美团、滴滴、抖音都是这种“菜市场”。 护城河:就是你家城堡外面那条河,别人攻打你费劲。在商业上,就是指你有的、但别人很难模仿的优势,让你的生意能一直做下去,钱一直能赚。
好问题,这事儿想通了,看很多项目会准很多。咱们不扯那些虚的,就聊点大白话。 想用第一性原理判断这事儿,你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特别爱抬杠、非要问到底的小孩,或者像在玩“剥洋葱”的游戏,一层一层把那些华丽的包装、时髦的概念(比如Web3.0, 元宇宙, 私域流量)都剥掉,直到剩下最核心、最硬的那个核。 这个“核”是什么?就是人性和物理/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