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的热门问题 (189)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这两个东西想象成两种不同的“拆解”方式。 批判性思维,更像是“找茬”和“质检”。 它拿到一个现成的观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方案,然后开始审视它: “你这个论据站得住脚吗?有没有证据?” “你的逻辑有没有漏洞?是不是偷换概念了?” “你是不是忽略了其他可能性?有没有偏见在里面?” 它的目的是评估和判断一个已经存在的东西的好坏、真伪。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用“第一性原理”听起来很玄乎,但说白了,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像个好奇心特别重的小孩一样,不停地问“为啥呀”,但问得更有水平。 在小组讨论里,当一个同学抛出个观点,比如“我们应该把项目重点放在开发一个App上”,你别直接说“我同意”或“我反对”。你可以试试这么做: 第一步:别管结论,先找地基 先别去想“做App”这个结论好不好,而是去想:他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什么“...
这么说吧,这就像学做菜。 如果你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菜谱,比如“西红柿炒鸡蛋:两个鸡蛋,一个西红柿,放5克盐”。那如果今天给你三个鸡蛋,或者西红柿换成了圣女果(一种小番茄),你可能就懵了,不知道怎么办。这就是陷入了“题目陷阱”,你被表面的变化给迷惑了。 但如果你用“第一性原理”去学,你学到的就不是固定的菜谱,而是最核心的烹饪原理: 鸡蛋在什么油温下会凝固并变得蓬松? 西红柿加热后为什么会出汁,它...
别慌,这事我熟。考试碰见新题型,感觉就像是本来准备好的是百米冲刺,结果裁判突然发了杆枪让你玩射击,第一反应肯定是懵圈。 这时候,“第一性原理”听着挺玄乎,但说白了就是让你瞬间变成一个“杠精”+“侦探”,忘掉你背过的所有“题型套路”,只相信最原始的规则。 你可以试试这么做,分三步走: 第一步:清空大脑,回归“原始人”状态 深呼吸,告诉自己:这题我没见过,但出题老师肯定不是外星人,他考的知识点我一定学...
想象一下,学习一门复杂的课程就像是让你徒手盖一座房子。 很多人拿到一大堆砖头、木材、水泥(也就是课程里零散的知识点),就开始胡乱堆砌,今天砌一堵墙,明天搭个梁,结果盖得乱七八糟,随时可能倒塌,自己也累得够呛。 而“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让你先停下来,不去管那些具体的材料,而是先问自己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房子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可能是:一个能遮风挡雨、提供安全感的空间。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一个大白话来聊聊我的看法。 你可以这么想,我们平时学东西、认识世界,很多时候像是在“照着菜谱做菜”。菜谱说放三勺盐,我们就放三勺盐;菜谱说要炖20分钟,我们就炖20分钟。这个“菜谱”就是我们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书上看到的、或者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知识。 而“第一性原理”这个思维方式,就像是让你别光看菜谱,而是去想:“等等,这道菜我为什么要放盐?盐的作用是什么?是提鲜?是...
当然能,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说白了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习惯,它逼着你穿过表面现象,去看事情最底层的、不能再被拆分的那个“公理”。一旦你习惯了这么思考,就会发现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其实只是在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个底层逻辑。 现在我们来看看你举的这个例子,特别好:“能量守恒”和“机会成本”。
好问题!这事儿听起来玄乎,但操作起来其实很接地气。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明白。 想象一下,我们大多数人学习,就像是学做菜时直接拿一本现成的菜谱。菜谱上写“放三勺酱油”,我们就放三勺,但很少去想: 为什么要放酱油?(为了咸味和颜色) 酱油是什么做的?(大豆、盐、水发酵的) 那我是不是可以用盐代替咸味,用糖色代替颜色?(可以,但风味不同) 直接用菜谱,是“类比式学习”,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当然能,而且这可以说是它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吧,你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背答案”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你在学做菜时,死记硬背一本菜谱。 比如,菜谱上写着“西红柿炒鸡蛋”:两个鸡蛋,一个西红柿,放5克盐,炒2分钟。你背得滚瓜烂熟,每次考试(做这道菜)都能拿满分。但问题来了: 如果今天家里没有西红柿,只有黄瓜,你怎么办?你懵了,因为菜谱上没写“黄瓜炒鸡蛋”。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说:“这个定义,背下来,考试要考。” 于是我们就死记硬背,至于这个定义到底怎么来的,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很少有人去想。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我们默认了别人给我们的结论。 而第一性原理,就是要对抗这种懒惰。它逼着你像一个刨根问底的小孩,不停地问“为什么”。 打个比方吧。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这正是学数学甚至学任何科学的关键。很多人觉得数学是天才的游戏,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方法问题。死记硬背是把数学当成了一本需要背诵的“说明书”,而真正理解是把数学当成一个可以自己动手搭建的“乐高世界”。 咱们就拿你说的勾股定理(a² + b² = c²)来举个例子,看看怎么不用“背”,而是把它“玩”出来。 第一步:回到最原始的场景 忘掉公式。
想搞懂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复杂的商业模式扒光,看它最里面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性原理。 电商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一件事:把东西从卖家手里,高效地送到买家手里。 围绕这个本质,买家和卖家有几个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 买家想要:东西多、价格便宜、质量好、送得快、退货方便。 卖家想要:有大量顾客来买、开店成本低、平台好用。
可以这么理解,而且这个角度非常精准。 咱们用一个大白话的比喻来讲。 想象一下,你要开一个全国最大的集市。有两种收费模式: 模式一(传统模式):按成交收费。 就像一个菜市场,你给每个摊位提供地方,然后跟摊主说:“你卖出去多少菜,我抽10%。” 这很直接,也很好理解。摊主卖得多,你赚得多。这就是“佣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对摊主的价值评估就是“他能卖出多少货”。
当然可以。 你想想,在十几二十年前,你要在网上买一个东西,卖家在另一个城市,你俩谁也不认识谁,你会怎么办? 你先把钱打过去?万一他不发货怎么办,你找谁要去? 卖家先把货发给你?万一你收了货不给钱怎么办,他找谁要去? 你看,这事儿就卡在这了。买家和卖家之间最根本的那个障碍,就是“互不信任”。这就是你问题里提到的“交易信任的根本性约束”。这个障碍不解决,电子商务就没法玩儿。
这么说吧,这事儿其实特好理解。 你想想,在二十年前,让你给一个网上认识、但压根没见过面的人打钱,去买一个你摸都没摸过的东西,你心里虚不虚?钱打过去了,对方不发货怎么办?发过来的东西是坏的、是假货怎么办?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退货流程和消费者保护。 这就是当时所有人搞电商都面临的一个坎儿。大家都在想怎么把网页做得更漂亮,怎么拉更多的商家来开店。
这事儿其实特好理解,咱们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亚马逊最早是个开在网上的巨型沃尔玛。为了让这个“沃尔瑪”能24小时正常营业,还得能扛住黑色星期五那种挤爆门槛的客流,他们必须自己干很多脏活累活:自己建仓库(数据中心)、自己铺设水电线路(网络)、自己买发电机(服务器),还得保证电力供应绝对稳定、并且能随时扩容(弹性计算)。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其实这事儿用个简单的比喻就能想明白。 想象一下,你是个顶级大厨,开了家火爆的线上披萨店。你的披萨天下第一,但你雇的是隔壁老王帮你送外卖。 一开始,生意不大,老王送送也还行。但很快问题就来了: 速度不可控:老王今天心情好骑得快,明天累了就慢悠悠。你跟顾客承诺“30分钟必达”,但你说了不算,得看老王。
这事儿其实不复杂,咱们把它拆开看就明白了。 首先,啥是“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你做所有决策的“根”。不管遇到什么新情况、多难的选择,你都回到这个根上来思考。就像你的人生准则,比如“诚实”,那你无论如何都不会去骗人。对亚马逊来说,这个根就是“客户至上”。 那贝索斯为啥要把“客户至上”当成这个“根”呢? 1.
回到2007年,我们抛开所有“事后诸葛亮”的看法,只从最根本的逻辑,也就是“第一性原理”出发,来分析iPhone成功的可能性,其实脉络会非常清晰。 这事儿得从当时人们最本质的需求和当时手机的“蠢样”说起。 第一,先看屏幕和键盘的根本矛盾。 2007年,市面上最牛的手机是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它们的共同点是:手机正面超过一半的面积,都被一块“死”的物理键盘占据了。
好,咱们聊聊这个话题。 说白了,“第一性原理”听着玄乎,其实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普通人做事,习惯参考“经验”,比如“别人都是这么做的”、“以前我们就是这么干的”。而第一性原理,是让你别管别人怎么做,也别管以前怎么做,而是去思考一个东西最核心、最本质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我们来看苹果。 你想想,在iPhone出来之前,手机是什么样的?诺基亚、黑莓,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实体键盘按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