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最新问题 (22)
打个比方吧,你想盖一栋房子,这个就是你的“长期学习规划”。
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会看邻居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现在流行什么装修风格,或者听朋友说哪种瓷砖好、哪种地板贵,然后就把这些拼凑在一起,作为自己盖房子的目标。比如,“我要一个北欧风的客厅”、“我要一个开放式厨房”、“我要一个智能马桶”。
结果呢?盖出来的房子可能看起来还行,但住进去总觉得别扭。
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试试用“第一性原理”这个工具,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看看最里面到底是什么。
所谓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不听别人怎么说,也别管“自古以来”的规矩,而是直奔问题的本质,从最基础、最不会错的公理开始往上推导。
好,我们开始。
第一层:我们是谁?我们活在哪?
最根本的公理1: 你,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生命体的底层驱动力都是“生存和发展”。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这两个东西想象成两种不同的“拆解”方式。
批判性思维,更像是“找茬”和“质检”。
它拿到一个现成的观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方案,然后开始审视它:
“你这个论据站得住脚吗?有没有证据?”
“你的逻辑有没有漏洞?是不是偷换概念了?”
“你是不是忽略了其他可能性?有没有偏见在里面?”
它的目的是评估和判断一个已经存在的东西的好坏、真伪。
哥们,这问题问得特别好,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做人生规划,其实都在“抄作业”。看看身边的人在干嘛,看看社会上流行什么,然后就跟着走了,很少有人会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要什么。第一性原理思维,说白了,就是教你“不抄作业,自己写作业”的方法。
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捋一捋,怎么把这事儿落地。
第一步:把你的“理想生活”打回原形
你先别想“我要成功”、“我要有钱”、“我要找个好工作”这种很模糊的目标。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聊聊我的看法。
第一性原理,并不能直接给你带来“确定性”,尤其不是那种“1+1=2”的绝对确定。它更像是在一片迷雾中,给了你一个非常可靠的指南针。
你可以这么理解:
我们大多数时候思考问题,用的是“类比思维”。比如,我想做个生意,看到隔壁老王开奶茶店赚钱了,我也跟着开一家。这就是类比,或者说“抄作业”。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我试着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
说白了,这事儿就像是“学霸”和“学神”的区别。
“第一性原理”,按理想的说法,它是一套方法论,像个武功秘籍。不管你天资如何,只要你照着练,就能提升功力。它的核心是:别管别人是怎么做的,也别管现在的东西是什么样。
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人都会这么想。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因为“拆解”确实是第一性原理思考里最明显、最开始的那一步。
你可以这么想:
“拆解”就像是你拿到一个汉堡,然后把它一层层分开,说:“哦,原来它是由两片面包、一块肉饼、一片生菜、一片芝士和一些酱组成的。” 你分析了它的构成,然后就结束了。这只是一个分析动作。
但第一性原理思考不止于此。
当然会。说白了,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非要从“能量守恒”和“人体肌肉发力原理”去从头推导每一招每一式,而完全看不起前辈们总结好的拳谱。
打个比方吧:
经验就像是一份“菜谱”。
你想做一道宫保鸡丁,最快的方法就是找一份靠谱的菜谱,上面清清楚楚写着:鸡丁要先用蛋清和淀粉抓匀,花生米要后放才脆,糖醋汁的比例是多少。这份菜谱是无数人做过、失败过、改良过之后总结出来的最优路径。
我太懂你说的这种感觉了,就像你本来想搞清楚“车是怎么跑的”,结果一路拆下去,最后对着一堆螺丝零件发呆,忘了自己当初为啥要拆车。这其实是把“第一性原理”用偏了。
想避免这种情况,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
1. 始终带着“原始目的”去拆解
第一性原理不是为了“拆”而“拆”,而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才去拆。
当然不能,这俩哥们儿更像是搭档,而不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对手。
我打个比方,帮你理解一下:
苏格拉底式提问,就像一个厉害的侦探在审问案子。
他的任务是不断地问“为什么?”“你确定吗?”“还有别的可能性吗?”。他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把一个复杂的案子(或者说一个观点)的所有伪装、假设、不合理的地方都给剥掉,最后露出最核心、最真实的部分。这个过程重在“审视”和“挖掘”,目的是看清事情的真相。
这么说吧,它俩一个负责“拆”,一个负责“建”,配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批判性思维,主要干的是“拆”的活。
就是对我们平时觉得“理所当然”、“大家都这么干”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有人告诉你某个方法是最好的,你不会直接就信,而是会去琢磨:
“这方法真是最好的吗?有没有证据?”
“它是在什么条件下才最好?换个环境还行吗?”
“告诉我这方法的人,是不是有什么偏见或者自己的利益在里面?”
...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理解。
你想想,我们大多数人解决问题,其实都是在“抄作业”,或者说是在“改进作业”。
比如,你想做个更快的马车。你可能会想,我能不能用更轻的木头?能不能给马吃点兴奋剂?能不能把轮子做得更圆、摩擦力更小?这都是在“马车”这个框架里打转,这叫“类比思维”或者“经验主义”,因为你参考的都是已经存在的马车。这样做出来的,最多是“更好的马车”。
当然能,而且这可能是避免你中年危机的一大神器。
说白了,“第一性原理”就是让你别总盯着别人,别总看“大家都是怎么做的”,而是回到事情最根本的样子,问自己最基础的问题。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对比一下两种思路:
常规思路(类比思维):
很多人选职业是这样的:
看看现在什么最火,哦,人工智能、大数据,那我得去学编程。
看看亲戚朋友,哎,我二舅当公务员很稳定,那我也去考公吧。
这么说吧,这俩玩意儿其实是咱们大脑里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系统。
“类比思维”就像是“抄作业”。
你遇到一个问题,第一反应是:以前有人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比如,你想开个奶茶店。你就会去看现在市面上哪些奶茶店火,他们店面怎么装修的,菜单上都有啥,怎么做营销的。然后你学着他们,也开一家类似的,可能在他们的基础上做点小优化,比如多加一两种新口味,或者包装更好看一点。
这么说吧,这俩东西就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做菜”的方法。
“归纳法”好比是“看菜谱学做菜”。
你想学做一道宫保鸡丁。你找来十份评价最高的菜谱,发现它们都说要用鸡胸肉、花生米,都要先放葱姜蒜爆香。于是你总结出一个规律:“做成功的宫保鸡丁,就得遵循这个流程和这些材料。”
这就是归纳法。你通过观察很多已经成功的例子(菜谱),总结出一个通用的模式或规则,然后照着做。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聊聊我的理解。
你可以这么想,第一性原理思维,说白了就是让你像个“杠精”一样,别管别人怎么说、以前是怎么做的,凡事都往最根源、最基础的那个点上去刨,刨到那些“公理”一样、再也拆分不了的事实上,然后从这些事实出发,重新推导出一个结论。
那科学方法是怎么体现这一点的呢?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1.
这么说吧,这两个词听起来很像,都像是“最根本的起点”,但它们的出发点和用法其实很不一样。
公理(Axiom)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游戏规则”**。
比如下象棋,规则就是“马走日,象走田”。你不会去问“马为什么要走日?”。这就是公理,它是我们讨论问题、构建体系时,大家一致同意的、无需证明的、必须接受的前提。在几何学里,“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就是一条公理。
好的,我们来聊聊纳瓦尔这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
为什么纳瓦尔说“写作即思考”?这其实比听起来要简单得多
嗨,你好!很高兴你对纳瓦尔的这个观点感兴趣。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写作是思考的形式”时,也觉得有点玄乎,但后来自己试着多写东西,才发现这话说得太对了。
我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你脑子里的想法,就像一个堆满了各种东西的、乱糟糟的房间。
嘿,朋友,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纳瓦尔关于“未来不可预测”的看法,可以说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很多人一听到“未来不可预测”就觉得很丧,但纳瓦尔的解读恰恰相反,充满了主动性和乐观精神。
简单来说,纳瓦尔的核心观点是:别去预测未来,而是要打造一个无论未来怎么变,你都能从中受益的系统。
他不是让你躺平放弃,而是换一种更聪明的玩法。下面我用大白话给你拆解一下他的思路:
1.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纳瓦尔如何看待“第一性原理”?其实他一直在用,只是换了个说法
你好!看到你提这个问题,感觉你也是个喜欢深度思考的人。纳瓦尔·拉维坎特(Naval Ravikant)和“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简直是绝配。
很多人一提到第一性原理,马上会想到埃隆·马斯克,他用这个方法来造火箭、造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