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创新的最新问题 (41)
哥们儿,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每个想创业的人,心里都憋着这么一股劲儿,想搞点大事儿。但“改变行业”这四个字,分量太重了。咱们聊点实在的。
想改变一个行业,基本就跟你想在一条满是万吨巨轮的航道里,开个小快艇改变所有船的航向一样。理论上可能吗?可能。但现实中,九死一生。
你得先问问自己,你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不是指你的点子多巧妙,而是你有没有能力对现有玩家进行“降维打击”。
这个问题太经典了,几乎每个想自己做点东西的工程师,都这么灵魂拷问过自己。
首先得说,有这个想法很正常,甚至是个好事,说明你对市场和产品有思考。
咱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件事:
1. 大厂和小厂的逻辑不一样
大厂做的产品,好比一个大型购物中心(Mall),里面啥都有,吃的、穿的、玩的,目标是把所有人都吸引进来,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还行”的需求。但每个店可能都不够专精。
哥们,这问题太经典了,可以说每个想自己做点东西的工程师,都曾在深夜里这样问过自己。我刚开始做自己的小产品时,也天天琢磨这事儿,生怕自己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只是感动了自己。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一件事:“造轮子”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造一个没人愿意用的轮子”。
你看,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车了,为什么每年还有新款车发布?为什么已经有那么多餐厅了,还是有人开新餐厅?因为总有人觉得,现有的车不够快、不够省油、...
如果我今天从零开始做一个web项目,我会选择做一个“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器”。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其实想法很简单。
想象一下,你突然想学一个新东西,比如“用Excel做数据分析”、“学做播客”或者“如何入门理财”。你做的第一件事通常是上网搜索。然后问题就来了,你会搜到成千上万篇文章、视频教程、网课广告,信息多到爆炸。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
想象一下在iPhone出来之前,我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机?诺基亚、黑莓这些,屏幕下面总有一大堆密密麻麻的物理按键。当时所有手机厂商,包括用户,都觉得手机就该是这个样子的。想做得更好?那就是把键盘手感做得更舒服、按键功能更强大。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就像以前的人觉得马车要做得更快,就得去找更强壮的马,而不是去想能不能发明汽车。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想象一下,在马斯克之前,大家造火箭的思路基本是“照着葫芦画瓢”。NASA说火箭应该长这样、用这个零件、走这个流程,那承包商(比如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就照做。这是一种“类比思维”,就是“别人一直都这么干,所以我们也这么干”。
这种模式下,NASA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风险,并且是“成本+”合同。意思是,承包商造火箭花了多少钱,NASA全报销,然后再给一笔固定的利润。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核心就一句话:传统车厂是用“类比”思维,而特斯拉是用“第一性原理”思维。
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传统车厂的“类-比-思-维”
你想想,在特斯拉出来之前,传统车厂是怎么看电动车的?
他们会拿电动车和自己最熟悉的燃油车做“类比”:
“发动机”太贵了:他们一看,哦,电动车不用发动机,改用电池和电机。
没问题,这事儿我给你掰扯掰扯。
你可以这么理解:
想象一下,你和一群朋友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旅行。
这时候,大部分人的做法是“跟风”:
“诶,他们都坐飞机去,那我们也坐飞机吧,肯定最快!”
“我看攻略上都推荐住那个网红酒店,咱们也订那个吧!”
“他们都去那个网红景点打卡,咱们行程里也必须加上!”
这就是类比思维。因为别人这么做了,而且看起来效果不错,所以我们也跟着做。这在很多时候是有效的,省事儿。
这么说吧,第一性原理就像是把你脑子里所有关于“画画就该是这样”或者“音乐就该是那样”的条条框框都扔掉,然后问自己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东西到底是个啥?”
我打个比方,比如“画画”。
大多数人(遵循经验)会想:画画嘛,就是在画纸或画布上,用颜料和画笔来画。这是我们从小到大学到的,是“经验”。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理解。
你想想,我们大多数人解决问题,其实都是在“抄作业”,或者说是在“改进作业”。
比如,你想做个更快的马车。你可能会想,我能不能用更轻的木头?能不能给马吃点兴奋剂?能不能把轮子做得更圆、摩擦力更小?这都是在“马车”这个框架里打转,这叫“类比思维”或者“经验主义”,因为你参考的都是已经存在的马车。这样做出来的,最多是“更好的马车”。
当然能,而且可以说,第一性原理是进行颠覆性跨学科创新的最底层、最强大的“金手指”。
咱们别说得那么玄乎,把它想成小孩子玩乐高积木。
大部分人创新,好比是“按图纸拼乐高”。你有一个跑车的图纸,我有一个飞机的图纸。所谓的跨学科合作,可能就是我把飞机的翅膀安在你的跑车上,看看能不能飞。这叫“类比思维”,我们只是在现有成品的框架里做组合。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你可以把第一性原理想象成“把事情打回原形”去思考。别管别人是怎么做的,也别管“传统上”是怎么做的,你就问自己:这件事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然后从这些最基础的“砖块”开始,一步步重新搭建。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马斯克造火箭。他没想“哦,现在火箭都卖一个亿,我怎么把它做得便宜点?”。
想用“第一性原理”来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真的牛,其实没那么玄乎。你别把它想得太复杂,说白了,就是一种“扒掉底裤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我给你打个比方,你看一个魔术,觉得很神奇。但如果你是魔术师,你知道里面的机关、手法和原理,那它对你来说就只是一个技巧的组合。第一性原理,就是让你拥有这种“看穿魔术”的能力。
具体怎么用呢?你可以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1.
好的,这事儿要说明白其实不复杂,咱们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想做一道非常美味的“红烧肉”,但你不知道怎么做。
大多数人的做法(也就是“类比思维”)是:去看看最火的餐厅卖多少钱一盘,比如 100 块。然后想,我能不能想办法把这盘菜的成本从 100 块降到 90 块?比如,换个便宜点的盘子,或者少放两块肉?这种思考方式的进步空间很小,因为你默认了“红烧肉”就是个整体,价格就该在 100 块左右。
这么说吧,这就像做菜。
大多数人创业,好比是“照着菜谱做菜”。他们会去看市场上已经成功的公司是怎么做的,然后模仿过来,顶多在一些细节上改一改,比如“我比他便宜一点”、“我比他多一个功能”、“我的界面更好看一点”。这叫“类比思维”,大家都在一个锅里炒菜,比谁的火候更好,谁的调料更特别。但这很难做出颠覆性的东西,竞争非常激烈,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卷”。
这么说吧,这俩玩意儿其实是咱们大脑里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系统。
“类比思维”就像是“抄作业”。
你遇到一个问题,第一反应是:以前有人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比如,你想开个奶茶店。你就会去看现在市面上哪些奶茶店火,他们店面怎么装修的,菜单上都有啥,怎么做营销的。然后你学着他们,也开一家类似的,可能在他们的基础上做点小优化,比如多加一两种新口味,或者包装更好看一点。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这事儿想象成一个手艺人开的包子铺。
一开始,这个师傅手艺特别好,做的肉包子(谷歌搜索、广告业务)远近闻名,生意火爆,赚了很多钱。这是他的核心业务。
后来师傅有钱了,兴趣也广了,就开始琢磨别的东西。他想研究怎么让包子自己飞到顾客家里(无人机项目),想研究能让人长生不老的馒头(生命科学项目),还想造一个能自动开的包子车(自动驾驶项目)。
聊到谷歌的早期故事,那可真是创业圈里的“圣经”之一了。很多人觉得他们是运气好,抓住了互联网的风口,但你要是仔细扒一扒,会发现里面全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门道。我尽量说得通俗点,就当咱们边喝茶边聊天。
1. 先解决一个让你自己都抓狂的问题,而不是先想着怎么赚钱
这可能是最核心的一点。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最早并不是想开公司当老板,他们是斯坦福的博士生,纯粹是觉得当时的搜索引擎(比如Yahoo!、Al...
从Google这些看起来很失败的项目里,我们普通人或者想做点事的人能学到的东西其实特别实在,基本可以归结为几点大白话:
技术再牛,也得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
Google Glass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东西刚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哇,太酷了,未来科技!”但冷静下来想一想:我戴上它,到底能干嘛?它解决了我的什么痛点?是看导航方便了一点,还是拍照快了一点?为了这点“方便”,我得花一大笔钱,还得...
你可以把X想象成谷歌(现在是其母公司Alphabet)内部的一个超级神秘的“未来实验室”或“梦想加工厂”。
这个部门的目标不是去优化一下谷歌搜索,或者给安卓系统加个小功能。它的任务是去解决那些能影响全人类的巨大问题,而且提出的解决方案通常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他们管这个叫“登月计划”(Moonshot),意思是不是只追求好10%,而是要好上10倍,甚至彻底改变游戏规则。